2025年,中美贸易战的阴霾依旧沉重地笼罩着全球经济,为各行业发展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我国养猪业也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挑战。在这风云变幻的中美贸易战局势下,中国养猪业究竟该如何突围,探寻生机呢?
PART01中美贸易战回顾
2018年贸易战爆发:
▶3月8日美国对钢铝加征关税
▶7月6日对华340亿美元商品加税
2025年战况升级:
▶2月1日美对华全面加税10%
▶3月3日税率再提至10%
▶4月2日美单方提税至34%
▶4月8日税率飙升至50-84%
▶4月10日美宣布对华方征收125%关税
关税博弈白热化(10%→34%→50%→84%→125%)
面对美方如此无理且不断加码的关税威胁,中方没有丝毫退缩。自2025年4月10日12时01分起,中方果断对原产于美方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84%的关税。在这场关税博弈中,从最初的10%、34%,到后来的50%、84%、125%,美国的关税威胁不断升级,而中国始终以坚定的姿态回应:奉陪到底!截至目前,中美贸易战已然进入白热化阶段,双方在贸易领域的较量愈发激烈。
PART02关税增长对养殖业的影响
1、饲料成本显著上涨
大豆:中国畜牧业对进口大豆依赖度高达80%,其中美国大豆占进口总量的21.1%。加征34%关税后,美国大豆到岸成本每吨将增加约1470元,与巴西大豆价差扩大至531元/吨。短期内转向南美采购可能面临物流瓶颈(如巴西港口拥堵)和升水压力,预计豆粕价格将上涨30%,导致育肥猪成本增加约200元/头,中小养殖户现金流承压,加速行业出清。
高粱与玉米:美国高粱、玉米等饲料替代品关税加征后,能量饲料整体成本抬升。例如,美国高粱占中国进口量的65.7%,转向澳大利亚或阿根廷采购可能因产能有限推高价格10%—20%。国内玉米库存处于低位,叠加进口成本压力,玉米价格可能进一步反弹,全价饲料成本预计上涨2%—3%。
2、肉类贸易格局变化
猪肉:中国自美进口猪肉占比约18%,加税后美国猪肉价格竞争力下降44%,低价进口肉减少将缓解国内市场压制效应,叠加饲料成本传导,猪价或止跌回升。但国内生猪产能充足(2024年进口仅占消费4%),长期供应预计通过巴西、西班牙等多元化渠道补充。
牛肉:美国对华牛肉出口已从每月2000吨降至54吨,中国转向巴西、阿根廷进口,并推进肉牛养殖政策(如云南“粮改饲”),预计能繁母牛存栏增速超8%。
鸡肉:白羽肉鸡可能受益于关税反制,抢占日本、中东市场,但需突破检疫壁垒,预计2024年出口增量约15万吨。
3、养殖成本与行业格局变化
饲料成本占养殖总成本的60%—75%,若全价饲料价格完全转嫁,生猪育肥成本将增加150—200元/头,家禽养殖成本上升7%—10%,中小养殖户加速退出,行业集中度提升(头部企业CR10或从48%增至55%)。
PART03养猪业成为风暴眼的原因
1、饲料原料高度依赖进口
中国养猪业对进口饲料原料依赖程度较高,尤其是大豆。美国是中国大豆的重要进口来源国之一,贸易战导致进口美国大豆成本大幅增加,进而影响豆粕价格,豆粕是猪饲料中重要的蛋白质来源,其价格上涨直接导致饲料成本上升。同时,高粱在饲料原料中对玉米有一定的替代性,中国曾大量进口美国高粱,贸易战也使得高粱进口成本上升,进一步挤压了利润空间。
2、种猪进口受限
中国部分优质种猪依赖美国进口,如杜洛克、长白猪等。贸易战导致进口流程复杂化,检疫和关税成本增加,导致进口成本大幅上升,一些小型养殖场因无法承受高昂的成本而放弃从美国引种计划。此外,美国在疫病防控技术等领域具有优势,贸易战可能限制技术合作,影响国内养猪业的疫病防控和种猪改良。
3、养殖设备出口受阻
美国是中国养猪设备的重要出口市场之一。贸易战期间,美国对中国金属加工产品加征关税,虽然养猪设备未在第一批加税名单中,但随着贸易战升级,相关钢铁制品等原材料成本上升,导致养猪设备制造商成本增加。此外,中国对美国猪肉加征关税,也影响了美国养猪场的投产和扩建信心,导致很多猪场延迟开工甚至取消计划,进而减少了对中国养猪设备的进口需求,影响了中国养猪设备供应商的出口业务。
PART04养猪业绝地反击的策略
1、多元化进口来源
推动大豆、玉米等饲料原料进口来源多元化,如扩大巴西、阿根廷、俄罗斯进口,同时鼓励国内替代作物种植,如推广高粱、大麦、木薯等替代饲料。一些集团养猪企业已经通过供应链管理系统优化原料采购,降低贸易战期间的成本波动影响。
2、加速行业整合
中小散户因成本压力和疫病风险加速退出,大型企业凭借资金和技术优势快速扩张。例如,2023年中国生猪养殖前10强企业市占率已超过20%,相较2018年不足10%有很大幅度提升。企业向上游延伸至饲料生产、种猪育种,向下游拓展屠宰、冷链和品牌化销售,形成全产业链闭环,增强抗风险能力。
3、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
环保技术应用:贸易战或将促进国家对粪污资源化利用的补贴,推动沼气发电、有机肥生产等技术应用,降低环保成本。欧盟碳关税等国际压力倒逼中国养猪业探索减排路径,如减少饲料碳排放、优化粪污处理,未来可能通过碳交易获取额外收益。
养殖技术升级:牧原等企业自建饲料厂比例达80%—85%,并向大豆压榨环节延伸,通过垂直供应链对冲成本风险。同时,转基因玉米试点(2000万亩)和节粮型肉鸡推广(3亿羽)等技术应用降低饲料消耗。东北地区计划恢复大豆种植面积至7000万亩,结合“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提升蛋白自给率3%—5%。推广菜籽粕、葵花粕等替代蛋白,稻谷定向拍卖超2000万吨用于饲料生产。
4、拓展国际合作与市场
国际农业合作:中美贸易战或将促进一带一路发展进程,促进中国与俄罗斯、中亚等国农业合作深化,进口俄罗斯大豆、玉米成本低于美国,同时向东南亚出口猪肉制品。
技术输出:中国在非洲猪瘟防控、规模化养殖等领域积累的经验,可向发展中国家输出技术和服务,开辟新的效益增长点。
PART05未来展望
中美贸易战通过倒逼自主创新、加速行业整合、推动技术革命,为中国养猪业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优先”提供了动力。未来行业将呈现以下趋势:
国产替代:种猪、饲料、设备逐步实现自主可控。
绿色品牌:环保与低碳技术塑造差异化优势。
短期阵痛换来了长期竞争力提升,中国养猪业有望从“贸易战被动应对者”转型为“全球产业链主动塑造者”。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养猪业需要持续关注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自身的发展策略,以应对各种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