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原种猪没保持稳定,3~5年需要重新从国外引进原种猪呢?
来源:产品猪 2022-05-17 14:20:37| 查看:
次
01、原种猪培育仍是卡脖子工程?
追求短平快的经济发展模式,太过于依赖技术引进,导致整个科研体系推动“技术进步”意愿不强,必然会导致“卡脖子。
1997年爆发亚洲金融风暴之前,资本主导的追逐”热钱、快钱”高回报率的经济增长,被认为是亚洲经济奇迹“。然而,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在1994年写过一篇文章《亚洲奇迹的神话》,提出:“东南亚并非奇迹,没有实现“全要素生产率”,所以东亚的增长不可持续”。这种无法没有实现全要素生产率,靠依赖引进的关键核心技术来维持增长的行业,都会被“卡脖子”。而全要素生产率是用来衡量除去所有有形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以外的纯技术进步的生产率的增长,包含效率的改善;技术进步以及规模效应等三个方面。但行业在资本的影响下,我们行业的发展往往把规模效应放在了第一位,而我们被卡脖子的部分,往往源于“技术进步”不够。
“技术进步”的不够,源于科技人员动力和意愿不足,我们追求短平快的经济发展模式,往往是结果(利润)导向的,只要能赚到钱不管技术的来源是“逆向研发”的、引进的、改良的还是原创的。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从利润空间来看,“逆向研发”的或引进的技术,因为减少了走弯路,去试错的成本,利润空间肯定大于原创,当整体大环境内卷到都需要不断的通过逆向研发”或引进技术等方式来追求更多的利润,来在产品价格的白刃战中立于不败之地之时。整个社会、经济、科研大环境就形成了对“后发优势”的严重依赖,能轻易“拿来的”(伸手党),就没有了努力“研发”的意愿,没人愿意从事基础的技术研究,当“后发优势”发展到瓶颈、或者被封锁后,抄无可抄之时,我们自身就开始缺乏基础的技术累积做加速度,来维持原有经济飞速发展,动力的突然不足,必然就出现了卡脖子的现象。
“技术进步”类似于加速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经济增长是以被称作“创造性破坏”为特征的动态竞争的过程。需要不断的从行业的内部破坏旧有的秩序, 同时再不断地创造新的结构和秩序,用更有竞争力的产品或替代产品或新的经济组织形式,来不断的推陈出新,才能维持增长,一但停下,就会被淘汰出局。所以我认为卡脖子有两种状态:一类是科学和技术的难度同样大,完全不具备核心技术累计的,只能完全依赖核心部件,一旦离开核心部件就只剩下躯壳;第二类是科学难度不大但技术累积难度大的,当前的产品的竞争力不够,在开放竞争的环境中没有竞争力。种猪的培育应该是属于这一类。
在这里我想先强调一下科学和技术的差别,尽管技术是科学的实际应用,但科学的目标是为了知识而追求知识,是思维路径,而技术的目标是创造解决问题和改善人类生活的产品,是实践路径,在经济环境中,更多的是依赖技术的不断优化来迭代,来增强原有产品竞争力,而不完全是科学理论的突破。过于依赖后发优势的发展模式,挫败了行业基础技术累积的意愿,导致整体科研重科学轻技术,对技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求甚解的恶性循环,短期内,自身是无法实现”技术进步“摆脱卡脖子状态的。
02、为什么原种猪没保持稳定,3~5年需要重新从国外引进原种猪呢?
引进的种猪是具备商品属性的,我们往往从生物学属性(繁衍,外型相似等)来理解种猪,以为商品属性也是不变的。但实际上商品属性有别于生物学属性,这些属性(生长速度、料肉比、繁殖性能、胴体品质等)需要维持越来越高的选择压,用人工选育的方式强加给种猪,并让他们一代一代的微量累积的提高人们需要的商品属性,只有不断维持越来越高的选择压,这些具备商品属性性状才能得以维持或提高,一旦撤销选择压,生物就会逐步回到生存成本更低的,符合自然选择的状态。维持选择压,是技术进步的结果,科学难度不大但技术累积难度大的。
A、哈代-温伯格定律。
一个群体在理想情况(不受特定的干扰因素影响,如非随机交配、天择、族群迁移、突变或群体大小有限),经过多个世代,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会保持恒定并处于稳定的平衡状态。可以说选择压维持不好,品种也会自然退化到符合自然选择的状态。
笔者在近两年的养猪企业数字化落地实施过程中,接触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执行批次化管理。除了猪群批次化的管理需要,按批次进行成本分析,也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刚性需求。
B、人工选种≠自然选择
每头种猪的各商品属性是正态分布的,如何把我们需要提高的商品属性,组合起来,正确评估哪头种猪具备优势基因,并确保优势基因个体,具备繁育的机会是一致的,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尤其是引入的品种,必须维持相同的或者更高的选择压,才可能维持或赶超,这不是一般企业在”后发优势“为主的经济的大环境中能承担的,选择压不够,自己培育的种猪始终没有国外的种猪优秀,是持续不断引入的原因之一。
C、育种大环境
只有管理水平、营养条件、硬件条件、疫病防控、技术累积等因素的齐头并进,才能确保持续的选育,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种猪的商品属性的选择无法维持,往往对于选育的工作开展是致命的。引入种猪的高生产力并不意味着我们具备了维持高生产力的环境和条件,达到以上各个环节的齐头并进,还需要漫长的过程。
【版权声明】中国养猪网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中国养猪网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需注明来源且保持图文完整性、中国养猪网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可添加官方微信号“zgyangzhu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