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看起来倒是风风火火的,问题是,这么多的饲料企业扎堆来养猪,真的能养好么?
有资本、有饲料,就可以牟足了劲儿往前冲了么?
温氏从1997年开始涉足生猪养殖,到2015年用了18年的时间生猪出栏达到了1535万头,平均每年增长85万头。而当下不少企业提出要用五年,甚至三年的时间实现600万头、乃至1000万头。纵然是当下生猪养殖的起点更高,但是也难免有浮夸的嫌疑。特别是表1中的不少企业,其实很早就在提1000万头的目标了,提了好几年,也没有看到最终出栏量增长多少。
除开部分企业炒概念的成分,那些真心致力于发展生猪养殖的企业又能做得怎么样?
对于养猪,除了资金,人才和技术同样重要。特别是几百万头、一千万头这种宏大的目标,更是需要大量的人才储备。不论是自繁自养,还是走公司+农户的模式,人才都是这些企业难以跨越的坎儿。
再说技术,从猪场的建设、种猪、种苗、饲料营养、疾病防治、品质控制、市场营销等等环节都需要专业的技术或技能,而这些特别需要多年的经验以及成熟的机制。
特别是国内适合生猪养殖的土地是有限的,按照长江划分,长江以南350万平方公里,长江以北610万平方公里。相比起已相对饱和的南方,北方的吸引力显然更大。但是这也不代表这610万平方公里都适合养猪,也是有个饱和的点存在,这也就是为什么几大企业都在拼了命得抢地盘。于是有企业说了,我们不是自繁自养,我们走公司+农户的模式,养殖户来养可以解决土地的问题。但是这个时候的关键所在却是,如何能够与农户建立良好且长期的合作关系,如何解决农户在资金、技术、环保上的需求,如何真正给农户带来利益,这也是一个相当考验企业智慧与胸怀的。
而对于我们中小散户来说,如果本身自己有能力转型升级到家庭农场类型的,要尽快转型了。虽然整体规模不是很大,但是家庭农场是符合国家的发展政策,经营得好的话,同样大有可为。如果缺乏资金、技术的,可以考虑与大企业合作,这么多的企业要做公司+农户,我们散户也可以对比一下。当然,几家猪场联合组成合作社在不少地区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