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农业部预计,2020年中国生猪出栏将达到7.20亿头,至2025年出栏7.41亿头,复合增速约为1.62%,至2025年生猪标准化规模(年出栏万头猪场)养殖比重将达到16%。
换句话说,中国养猪业还有增量空间,但增速放缓基本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相应地,中国猪料市场正式进入调整时期,但机遇大于挑战,无疑是针对这一基本态势的战略判断。
养殖主体是什么?
从数量来看,中小规模猪场这一群体依然庞大,有4500多万。在环保政策收紧及猪价波动剧烈的情况下,2015年就有500万中小猪场淘汰。“十三五”期间,中国养猪业加速整合,提质增效,是一个完全可以预判的趋势。
养得不好的退出去,养得好的留下来,这符合市场经济优胜劣汰、自由竞争的基本规律,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资源配置优化。但如果片面理解为“一体化大型养猪企业才代表未来”或者“中小规模猪场终将消亡”,那是危言耸听,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我仍然坚持这样的立场: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更符合中国国情。中国缺少超大型集约化农场的土地条件,而且规模越大,环保压力越大,突破不了这两个瓶颈,不可能无休止地发展下去。欧洲90%以上的猪肉都是由200-300头母猪这种群体提供的,这一点跟我国的现状更接近。
我国的家庭农场多为一对夫妻打理,规模大一点再加1-2位工人,责任心很强,工作效率很高,养猪产生的粪肥也是就近循环利用,目前最需要补上的一块短板就是加强资源整合,提高养殖效率,进而降低养殖成本,来化解生存劣势。
我搜集的一个数据可以印证这个判断:2015年全国生猪出栏70,825万头,大约有3200万头生猪来自一体化养殖企业,占比仅4%-5%。在今年猪价高位运行的刺激下,很多一体化养殖企业陆续发布了“养猪大计”,未来出栏量肯定还会增长,即便如此,到2025年也不太可能会超过2亿头的规模,至少还有5-6亿头生猪主要依赖家庭农场来提供。
中国养猪业的集约化进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决定了中国猪料市场的发展趋势——低成本、高效率。而一体化养殖企业与家庭农场并存的局面,也将推动猪料需求的分化,影响中国猪料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