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想四:企业纷纷完善产品线
除提高猪瘟苗、蓝耳苗的品质进入市场外,企业为扩大影响力,将会推出新产品,抢占市场。
普莱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猪事业部总经理张立昌告诉农财宝典新牧网记者,生物制品行业将面临着第一次洗牌,首先PK的是产品的多样性。"所以你能看到不少厂家都在频繁地上市新产品,完善产品线。"张立昌认为,没有引入竞争机制的市场是不长远的,政府统购苗机制会令企业缺乏创新、改进的动力,这对企业的发展也不利。
据悉,新疆天康畜牧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康生物")早在2009年就陆续上市猪伪狂犬疫苗、蓝耳疫苗等常市场化规苗;永顺制药上市猪圆环2型病毒疫苗,推出猪瘟ST市场化疫苗;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圆环疫苗等常规产品。
猜想五:新产品的转让争夺更加激烈 转让费将步入亿元级别
国内大部分生物制品企业都仅有生产能力而无研发能力,大部分产品都是从科研院所转让获得。统购政策取消后,企业对新产品的渴望度无疑会增高。
秦学明告诉农财宝典新牧网记者,本来我国生物制品的开发能力就不强,有能力推出成熟产品的科研院所更是屈指可数,这些稀缺资源,在国家"新产品技术只允许转让三家企业"的政策规定下,转让费将会水涨船高。以前是转让10多个企业,每家企业收取500-1000万左右的转让费,现在仅有三家,除去一至两家是研发单位外,受让的第三家企业出上亿元也并不是不可能。
猜想六:企业间合资并购不断出现
2013年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北农")注资13989万元,收购南京天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京天邦")46.98%的股权,成为南京天邦第二大股东。
统购政策取消后,类似的企业间并购重组将会不断出现,毕竟作为政府招标采购苗的供应商,加强市场化运作也势在必行。
除这种股权收购模式外,外企与国内企业联合的方式也将不断出现。据悉,国外企业的产品想要进入中国,审批程序非常漫长,有些产品碍于专利保护或是生物安全考虑根本就不会获批。为绕开高科技产品的技术壁垒,实现产品全球化,不少企业会选择产品本土化。例如:2011年美国硕腾(原为辉瑞的动物保健部门)与吉林国原动物保健品公司共同组建的合资公司——吉林辉瑞国原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是硕腾公司在中国的第一家合资企业,主要从事兽用生物制品的生产、销售和研发。据悉,硕腾的蓝耳疫苗就在该厂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