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二:猪舍模式单一
李焕烈在《论规模化旧猪场改造》一文总结了旧猪场主要存在的问题,其中"饲养工艺落后,栏舍设计单一"是最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饲养阶段交叉,不能做到全进全出;一点式饲养,配种、怀孕、分娩、保育、生长和育肥都在同一个地方。
李焕烈强烈建议养殖户采用隔离多点饲养工艺猪场设计,他介绍,20 世纪80 年代初北美由于蓝耳病传染很严重,所以开始实行隔离饲养工艺,隔离饲养则把繁育过程分二点或三点来完成。隔离饲养对阻隔猪疫病传播,保证猪只健康,降低各阶段死亡率和提高生长速度都有明显效果,因此各项经济指标也得到明显的提高。广西农垦系统2004 年对其下属的25 个场进行了对比试验,实践证明二点式饲养比一点式饲养好,三点式饲养又比二点式饲养好,不仅猪只健康水平大大提高,经济效益也有很大提高。但隔离多点饲养在国内是从上世纪90 年代中期才开始起步。
有的猪场为了方便省钱,公猪舍、母猪舍、育肥猪舍等建成同一个模式。这样建舍既不利于生产管理,也影响种猪的正常生长发育及配种繁殖。如母猪压死或咬死仔猪,种猪交配或站立时由于地面太滑或设施欠佳而发生跌伤、碰伤、扭伤现象。
其实,母猪舍、公猪舍、保育舍、育肥猪舍建设都有自己不同的要求,不能千篇一律,如猪场最重要的母猪舍:由于分娩母猪、哺乳母猪及哺乳仔猪对环境温度和护理等条件的要求较高,需要建造专门的产房,相比之下,空怀和妊娠母猪舍的建筑及生产设备较为简单一些。因此,产房的设计要母仔兼顾。产房母猪适宜的温度为20℃左右,舍温不能有大的变化。当舍温偏高接近30℃时,母猪会出现明显的热应激反应,如气喘、厌食和泌乳机能下降等;当舍温偏低时,除不利于母猪的产后生理机能恢复外,还严重影响仔猪的发育和存活,因为初生仔猪体温调节机能发育不全,特别怕冷。此外产房的建筑应具备良好的隔热、保温、防暑及通风等性能。
产房要为母猪及哺乳仔猪设置专门的高床产栏。产栏分为母猪限位区和仔猪活动区。母猪限位区设在产栏中间部位,是母猪分娩、生活和哺乳仔猪的地方。限位区的前部设前门、母猪饲料槽和饮水器,供母猪下床和饮食使用;后部设有后门,供母猪上床、人工助产和清粪等使用。限位架可限制母猪的活动,并使母猪不能很快"放偏"倒下,而是缓慢地以腹部着地,伸出四肢再躺下。这给小仔猪留有逃避受母猪踩压的机会,可有效防止仔猪被压死。仔猪活动区设在母猪限位区的两侧,配备有仔猪补料槽、饮水器和保温箱,保温箱内配有取暖保温装置。高床产栏的底部可采用钢筋编织漏粪地板网,地板网要架离地面有一定的高度,使母猪和仔猪脱离地面的潮湿和粪尿污染,有利于母仔健康,使仔猪的断奶成活率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