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意味着更多、更便宜的技术投入
与此同时,规模化与技术进步相互促进,引发良性循环。
以美国为例,科学技术应用于养殖环节的饲养方式逐步在引领市场生猪饲养走向,特别是在分段养殖和改良种猪等技术出现后,使得人工授精、基因选育、良种母猪出售、分段饲养、全进全出培育技术在生猪规模化养殖中广泛应用,形成健全的生猪杂交繁育生产体系,提高了生猪养殖效率。
可见,新技术的应用不仅决定产品质量,还影响成本高低。生猪规模化养殖程度越高,各种技术应用的比例越高,美国繁育新技术在应用方面需要养殖场引进专业化的饲养设备、聘请高级技术指导人员等,一系列的投入将会使小规模养殖场不堪重负。
相反,大规模养殖场在引进技术后通过改善自身养殖场的成本结构,获得绝对低的成本优势。优胜劣汰中,小规模生产者淘汰,大规模生产者占据市场地位。
市场需求驱动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生猪产业屠宰环节的集中度能够控制整个生猪产业链的稳定与优化;从质量安全角度上讲,有利于生猪质量安全的控制。
由于近几年,动物区域性流行病不断蔓延, “注水肉”“瘦肉精”事件的频繁出现,导致农户散养过程中疾病防控能力和食品安全控制方面无法保障,所以产业链下游需求更倾向于接受规模化养猪场的生猪产品,即下游屠宰场更偏好规模化猪场的产品。而规模化养殖便于下游屠宰企业稳定开工率和降低运输成本,更有利于保障食品安全。
如今,中国屠宰及肉类加工业位居前3名的分别为雨润集团、双汇集团和大众食品控股有限公司,营业收入三者合计仅为全国规模以上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的9%,且82%的企业仍是半机械或手工屠宰,机械化程度很低。相比之下,位居美国前3名屠宰企业(泰森公司、JBS公司、史密斯·菲尔德公司)营业收入之和占市场总份额的比例已超过56%。
十二年的行业巨变期
从土地资源来看,在人均国土面积占有上,中国低于美国,但优于日本;从生猪饲养密度来看,中国也是远远低于日本的,因而在生猪规模化养殖程度上可以推断中国可能达不到美国的发展进度,但必将快于日本。
若将生猪存栏量500头以上比例为85%作为生猪规模化养殖推进基本完成标志,预计2028年左右中国将达到这一标准,即从2014年起年均提高3%。可见,在生猪规模化养殖上中国仍面临12年的提升期,这一时期是中国生猪养殖行业集中度提升的黄金时期。
虽然中国有规模化进程提升的趋势,但是依据中国现今的情况看,生猪行业集中度提升仍面临着许多障碍,阻碍着规模化进程前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