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土地供应角度看,养猪业的“地盘”显然将被挤压。各地都在规划禁养区、限养区,政府鼓励农民划地为“圈”人人养猪的时代已然过去。究其原因,一方面固然是环保压力所致,另一方面,也是各地政府在工业税收企业与无税养殖企业之间的自然选择。因此,不少养猪人可能被迫告别行业,短期内养殖量很难大规模增加,猪价也有可能保持相对乐观。
2、从劳动力的角度看,猪场对工人的素质要求将大幅提高。普通的中老年工人将越来越无法满足未来猪场的需求,而要招到合格的养猪精英,猪场只能付出更加具有号召力的工资待遇。因此,猪场人工加薪可期,而自动化机械化更是势不可挡。
3、从资本投入的角度看,政策扶持资金和产业资本都会向相同的方向倾斜。无论是政府还是大企业,都会本能地力图抓大放小,与规模化大企业合作,稳住供应量和市场。因此,中国养猪业的规模化速度还会加快。
4、从创新的角度看,饲料、动保等生产资料企业是主力。尽管很多企业很多产品宣称自己开辟了前人未曾走过的道路,但我们都知道,这个行业最大的弊病依然在于产品低水平同质化竞争。
可以看出,供给侧改革的四大要素,每一个领域都会受到无形或有形的手影响。但决定成败的,依然是创新。只有实现了创新,改革的目的——提高劳动效率、提升产品质量才可能真正落地。而能否创新,关键仍在于市场,并不能由政府和政策那只有形的手决定。
人们常常嘲笑,中国人对自己的产品完全不信任,就连一只小小的马桶盖,也要挤到日本去买!在畜牧业,类似的现象数不胜数。例如,外资品牌异常坚挺,导致一些“假洋鬼子”异常猖獗,其中蕴含的道理再简单不过——养猪业不是缺产品,而是缺好产品;一方面是饲料、兽药、种猪等领域产能过剩,另一方面好产品依然供不应求。
一言以蔽之,不是需求出了问题,而是生产和供给出了问题。这场轰轰烈烈的“供给侧改革”,将在各行各业展开,而震荡中的中国养猪业,也将被它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