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严管+阳光”堵上“暗窗”
生猪补贴资金绝不是“唐僧肉”,更不是韭菜园子,不能谁想割谁就割,想割几茬就割几茬。要让惠民补贴真正惠民,资金真正落到群众的口袋里,急需堵上监管“暗窗”,最大限度保障群众切身利益。
堵上权力寻租的“暗窗”,要严扎制度的笼子。但实践在不断发展,制度设计也要根据实践发展变化不断作出调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表示,支农资金屡屡被骗取说明制度的完善已经刻不容缓,如何在“大补贴”时代加强精细化管理是一道亟待破解的课题。
有专家建议,简化补贴发放流程,排除中间环节。通过“一折通”或“一卡通”的形式,将生猪补贴资金直接发到农户手中。或可实施以奖代补,对通过资格审查的养殖户直接公开发放奖励。
从系列“骗补案”可以看出,权力失去监督必然会被人钻空子。正如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徐行所说,“骗补案”的发生,首当其冲的责任方就是监管部门,审核流于形式,明知存在虚假成分,却因为与企业或个人结成了利益共同体而视而不见,造成监管的“真空”状态。
堵上权力执行的“暗窗”,加强外部监管也不可或缺。李永平建议,应建立涉农资金项目备案制度,建立重点补贴项目同步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机制。
完善问责追究机制,为掌权者戴上纪律规矩的“紧箍”。明确参与生猪补贴申报、审核、验收、发放等各个环节的部门及相关人员的责任,坚持“有职就有责,任职要负责,失职要问责”的原则,杜绝弄虚造假、任性收费和不作为行为。
同时,对生猪补贴领域的违规行为必须坚持“零容忍”态度,始终保持对“骗补案”的高压严打态势,真正让公职人员望“骗补”而生畏。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打破“暗箱操作”,还得把监督的钥匙交给群众,提高群众监督的积极性。只有尽可能让生猪补贴政策公开,让资金运行在阳光下,群众监督才能更加有效有力,监管才能少些“暗窗”。
原标题:管住“骗补门”背后的权力黑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