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猪价走势分析:供需格局转变推动价格连续上涨
市场基本面悄然生变,猪价正逃离价格洼地。
截至2025年10月30日,全国外三元瘦肉型标猪出栏均价达到12.56-12.62元/公斤,较昨日上涨0.09元,周期内累计涨幅近9%,南北地区主流标猪报价普遍超过12元/公斤。
猪价在10月中上旬触底4年以来新低后,于下旬迎来罕见“反转”走势。这轮上涨由多重因素推动:二次育肥积极性偏强、标肥价差走扩、猪肉季节性消费回暖以及中大猪存栏减少。
01价格动态与区域差异
今日全国生猪市场价格延续上涨趋势,但区域分化明显。据监测数据显示,全国外三元大猪均价为12.56元/公斤,较昨日上涨1.08%。
南方地区领涨全国,其中广西单日涨幅高达6.24%,广东、云南涨幅也超过3%。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华北部分地区价格出现小幅回落,北京、天津等地跌幅在0.2%-0.6%之间。
当前区域价差进一步凸显,高价区海南均价已达13.85元/公斤,而广西均价仅为11.75元/公斤,价差超过2元/公斤。这种差异主要源于区域供需格局不同,南方腌腊需求逐步启动带动价格上涨,而北方部分地区因出栏增加导致价格承压。
02上涨驱动因素分析
大猪“稀缺”成为推动此轮涨价的核心因素。市场中大猪存栏减少,标肥价差持续走扩,刺激了养殖端惜售情绪。
数据显示,当前外三元与土杂猪价差已达3.8元/公斤,表明市场对肥猪需求旺盛但供应偏紧。
二次育肥积极性高涨是另一关键推动力。随着气温下降,养殖户看好中大猪前景,补栏标猪积极性高涨,分流了部分本应流向屠宰场的猪源。
10月份二次育肥补栏量环比激增518.85%,大量猪源流入育肥渠道而非市场,导致屠宰企业采购难度加大。
需求端也在逐步改善。霜降节气后天气转凉,居民家庭消费跟进改善,猪肉消费回暖。北方气温下降、南方腌腊需求零星启动,终端备货积极性提升,屠宰企业开工率小幅回升。
03供需基本面深度剖析
从供应层面看,虽然短期内标猪供应偏紧,但生猪产能过剩的基本面并未改变。9月末能繁母猪存栏仍达4035万头,处于高位。
集团猪企出栏计划持续增加,10月份规模以上猪企出栏计划为1339.33万头,环比增加5.48%。这意味着中长期供应压力依然存在。
需求方面,季节性回暖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随着冬季来临,猪肉消费将逐步从淡季转入旺季,尤其是南方腌腊季将对大猪需求形成有力支撑。
然而,当前猪价上涨已导致二次育肥补栏成本大幅增加。按照标猪累计上涨1.62元/公斤计算,二育补栏标猪成本支出增加近200元/头,这可能抑制后续二次育肥积极性。
04后市展望与风险提示
对于11月份行情,业内预计猪价将呈现偏强震荡走势,但上涨空间有限。大体重生猪需求旺盛或延续压栏行为,但上半年仔猪增量将转化为11月出栏量,供应缺口有望弥补。
需要警惕的是,当前二次育肥需求的增加也在提高12月及1月份的市场风险。若二次育肥集中出栏,可能加剧后市中大猪供应压力。
从政策层面看,官方去产能政策仍在推进,养殖端出栏意愿或将增强。猪粮比目前为6.62:1,略高于6:1的盈亏平衡点,短期养殖亏损有所收窄,但自繁自养生猪仍亏损185.68元/头。
从短期来看,市场情绪已出现微妙变化。随着猪价重心回升至12.6元/公斤以上,养殖亏损压力减轻,部分头部猪企出栏心态已开始转变,北方地区已有增量出栏现象。
未来1-2日,北方市场或将以弱稳震荡为主,南方地区也将陆续止步上涨。市场关注焦点已转向集团猪企出栏节奏变化及二次育肥情绪的持续性。随着冬季消费旺季全面来临,猪价有望保持震荡偏强走势,但产能过剩的大背景将限制其上涨空间。
市场基本面悄然生变,猪价正逃离价格洼地。
截至2025年10月30日,全国外三元瘦肉型标猪出栏均价达到12.56-12.62元/公斤,较昨日上涨0.09元,周期内累计涨幅近9%,南北地区主流标猪报价普遍超过12元/公斤。
猪价在10月中上旬触底4年以来新低后,于下旬迎来罕见“反转”走势。这轮上涨由多重因素推动:二次育肥积极性偏强、标肥价差走扩、猪肉季节性消费回暖以及中大猪存栏减少。
01价格动态与区域差异
今日全国生猪市场价格延续上涨趋势,但区域分化明显。据监测数据显示,全国外三元大猪均价为12.56元/公斤,较昨日上涨1.08%。
南方地区领涨全国,其中广西单日涨幅高达6.24%,广东、云南涨幅也超过3%。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华北部分地区价格出现小幅回落,北京、天津等地跌幅在0.2%-0.6%之间。
当前区域价差进一步凸显,高价区海南均价已达13.85元/公斤,而广西均价仅为11.75元/公斤,价差超过2元/公斤。这种差异主要源于区域供需格局不同,南方腌腊需求逐步启动带动价格上涨,而北方部分地区因出栏增加导致价格承压。
02上涨驱动因素分析
大猪“稀缺”成为推动此轮涨价的核心因素。市场中大猪存栏减少,标肥价差持续走扩,刺激了养殖端惜售情绪。
数据显示,当前外三元与土杂猪价差已达3.8元/公斤,表明市场对肥猪需求旺盛但供应偏紧。
二次育肥积极性高涨是另一关键推动力。随着气温下降,养殖户看好中大猪前景,补栏标猪积极性高涨,分流了部分本应流向屠宰场的猪源。
10月份二次育肥补栏量环比激增518.85%,大量猪源流入育肥渠道而非市场,导致屠宰企业采购难度加大。
需求端也在逐步改善。霜降节气后天气转凉,居民家庭消费跟进改善,猪肉消费回暖。北方气温下降、南方腌腊需求零星启动,终端备货积极性提升,屠宰企业开工率小幅回升。
03供需基本面深度剖析
从供应层面看,虽然短期内标猪供应偏紧,但生猪产能过剩的基本面并未改变。9月末能繁母猪存栏仍达4035万头,处于高位。
集团猪企出栏计划持续增加,10月份规模以上猪企出栏计划为1339.33万头,环比增加5.48%。这意味着中长期供应压力依然存在。
需求方面,季节性回暖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随着冬季来临,猪肉消费将逐步从淡季转入旺季,尤其是南方腌腊季将对大猪需求形成有力支撑。
然而,当前猪价上涨已导致二次育肥补栏成本大幅增加。按照标猪累计上涨1.62元/公斤计算,二育补栏标猪成本支出增加近200元/头,这可能抑制后续二次育肥积极性。
04后市展望与风险提示
对于11月份行情,业内预计猪价将呈现偏强震荡走势,但上涨空间有限。大体重生猪需求旺盛或延续压栏行为,但上半年仔猪增量将转化为11月出栏量,供应缺口有望弥补。
需要警惕的是,当前二次育肥需求的增加也在提高12月及1月份的市场风险。若二次育肥集中出栏,可能加剧后市中大猪供应压力。
从政策层面看,官方去产能政策仍在推进,养殖端出栏意愿或将增强。猪粮比目前为6.62:1,略高于6:1的盈亏平衡点,短期养殖亏损有所收窄,但自繁自养生猪仍亏损185.68元/头。
从短期来看,市场情绪已出现微妙变化。随着猪价重心回升至12.6元/公斤以上,养殖亏损压力减轻,部分头部猪企出栏心态已开始转变,北方地区已有增量出栏现象。
未来1-2日,北方市场或将以弱稳震荡为主,南方地区也将陆续止步上涨。市场关注焦点已转向集团猪企出栏节奏变化及二次育肥情绪的持续性。随着冬季消费旺季全面来临,猪价有望保持震荡偏强走势,但产能过剩的大背景将限制其上涨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