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国生猪屠宰数量分析及白条肉出厂价格展望
2014年我国生猪出栏量为7.35亿头,但我国生猪定点屠宰量约为2.35亿头,不到总屠宰量的1/3。2015年全国清理取缔生猪定点屠宰场点1694个,强化生猪屠宰环节“瘦肉精”监管,组织各地抽检样品362万余份。中国前10位生猪屠宰企业的年生猪屠宰能力约为1.7亿头左右,约占全国生猪出栏量的23%左右。但由于产能严重过剩,即使是大规模屠宰企业,屠宰开工率也较低,约在30%-50%左右,前10家企业的实际屠宰量为7000万头左右,占中国生猪出栏量的比例仅为13%左右。
而美国、荷兰前三强生猪屠宰企业市场份额分别约占50%和75%,丹麦最大的屠宰企业占到80%。在前10位的企业中,除双汇、雨润和金锣外,大部分企业仍属于地方品牌。生猪屠宰技术装备水平较低,机械化程度低,80%以上的企业还处于小规模、作坊式,手工或半机械加工的落后状态。
生猪屠宰月度变化可以看出,每年生猪屠宰量在1月份最多,短板始终出现在2月份。随后的月份屠宰量逐步增加,并在7月份再次出现微小下滑。每年春节过后,生猪价格回落,一般情况是跌到7月份后价格开始回升。一般情况下1月份生猪价格和白条猪肉价格均在上涨,养殖户和屠宰企业均可获得最大收益,生猪出栏意愿及屠宰意愿较强烈,此月份处于屠宰高峰。由于1月份肉企及个人对猪肉备货充足,2月份猪肉销售暂时处于滞销状态,屠宰量锐减。
生猪的流通模式为生猪出场的猪贩子、屠宰场、分销商,对于产业链而言,生猪中介机构是纯粹的交易成本代表,通常情况下并不需要考虑其成本影响因素,除非相关成本发生了大幅波动。
屠宰企业的成本则主要受生猪收购的价格、能源价格、固定资产投资、检验检疫费等影响,其中收购成本和能源价格影响较大。能源包括煤、天然气和水电,此项支出一段时间内变化不明显,那么影响屠宰企业成本的最大因素还是生猪的收购价格。
分销商从屠宰企业购买白条猪,然后在猪肉市场消化。分销商与生猪收购中介一样,是一个桥梁的作用,他的成本来自屠宰企业白条猪的售价以及运输等费用。因此分销商主要成本波动在于屠宰企业的售价波动。因此白条肉价格最终影响因素是生猪的收购价,其价格走势与生猪收购价一致、或者反应滞后2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