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猪侠讯:东北人为什么爱食 大豆酱?
来源:互联网 2014-03-09 11:44:27| 查看:次
为什么在关东每家的生活都离不开酱?
关于大豆酱的真实起源,已经很难考究。但是用大豆做酱食用,在历史上的关东地区却是极为普遍和盛行的饮食习惯。1926年的《双城县志》称:“又有豆酱,为家家四时必需之物。”《宝清县志》也说,“豆酱为家家常需之物。”从东北各地的旧县志中,几乎没有关于东北人食 酱佐菜的记载。但是从豆酱为“家家四时必需之物”的说法来看,东北人与酱的联系,明显赫比像酒一类的东西更为紧密。
问起上了岁数的老一辈东北人,人们对家里酱和酱缸的记忆可谓深刻之极。在关东地区,反常 是在辽东和吉林、黑龙江及内蒙古的东蒙地区,凡从事农耕的定居百姓,每户人家的当院中都会有一个酱缸。这种家家做酱的习惯,在解放后的城市生活里,也曾普遍延续来 了上个世纪的70年代。甚至来 了上个世纪的80年代,有些上了年纪的人还会“给自己下点酱”。
关东人喜食豆酱的因素之一是,与东北的大豆生产有关。从《齐民要术》的记载看,我国古代各地均有豆类生产。但由于大豆是油料作物,产量又低,而且它对土地的肥力通常请求又很高。东北的长白山区、黑龙江的“北大荒”地区,历史上多用新垦殖的“生荒地“来种植黄豆(或用轮耕的休耕地来种黄豆)。当时这样的生产条件,关内各地均是不具备的。河北1934年的《望都县志》,曾有“豆酱一种,家家不备”的记述。1933年的《邯郸县志》也称“绿豆、豇豆、黄豆、荞麦、大麦,间或用之。”所称即此情景。从今天的食用油料生产来看,关内北方地区多用棉籽油(黑油)、花生油(白油)。再向南方,则普遍用菜籽油。而惟独东北是食 豆油的。所以,大豆一直是东北的重要物产。可能是由于大豆在东北是一种大宗生产的农作物,所以在东北人看来,大豆也就成为了一种有东北特点的平常的制酱原料。所以当关内的人们还只能制作面酱的时候(由于生产和生活条件所限),生活在关东的东北人就已经在普遍制作豆酱了。
关东人喜食豆酱的第二个因素就是,与东北漫长的冬季和春季生活有关。在历史上,老关东地区的气温可谓是相当尤其 的。这一方面表现为四季分明,同时也表现为冬季的漫长和春季的春荒。东北为什么在历史上没有办法种植高产作物?主要是由于东北的无霜期往往只有100~120天左右。冰冷 的冬季,则往往要长达6个月以上(在文革以前,吉林、黑龙江两地的居民通常会在4月底5月初才脱去棉衣)。由于冬季严寒百物无生,人们在冬天里就只能靠入冬前准备的食物过冬。所以东北人除了要在秋天准备好各类冬贮的蔬菜,还要腌制各种咸菜、晾晒各种干菜。而春季的万物虽已复苏,但关东地区仍旧 是食物上的春荒期,所以宜于大量制作和贮放的酱,就成了普通百姓大半年生活中不能缺少的调味品和一道“家常菜“。
关东人喜食豆酱的第三个因素是,在关东地区一直有食 蘸酱菜的饮食习惯。若说偶然生食 一次蔬菜,这在谁的身上都可能会发生。但是把蔬菜当成正餐中的一个或几个菜来食 ,而且能够顿顿食 ,隔些日子不食 就难受,在中国就只有东北人了。大家看东北题材的电视持续剧《刘老根》、《乡村爱情》,那里面的“炕头上的饭菜”是很有关东味道的。而这种味道不是来自“猪肉炖粉条”和“小鸡炖蘑菇”,而是来自那种“大葱蘸大酱”。据《三朝北盟会编·女真传》说,历史上的女真人“其饭食则以糜酿酒,以豆为酱……渍以生狗及葱韭之属和而食之……”明显,我们今天把祖先们食 蘸酱菜的习俗保留了下来。东北人从开春食 野菜开始,整个一年中的各种菜(主要是青菜)均可以“入酱”。无论是茄子豆角,还是黄瓜倭瓜;无论是菠菜芹菜,还是白菜土豆;无论是水萝卜大萝卜,还是胡萝卜青萝卜;无论是猫爪子苣荬菜,生猪价格,还是蕨菜猴腿婆婆丁;也包括像大豆腐干豆腐……差不多在关内能够被炒制的热菜,在东北均可以蘸着酱食 。
大豆酱在关东的历史上,曾经意义非凡
《左传·僖公四年》记载过一个小故事。说齐恒公带领军队讨伐楚国,楚成王派使者去问为什么,管仲归答说,“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管仲的意思是说,你楚国出产过滤酒的包茅,但你不进贡,周王祭奠 没有过滤酒的东西,所以要出兵征伐。与此类似的豆酱故事,在关东地区也发生过。据《金史·石盏女鲁欢传》讲,当时的女真人对酱也是相当看重的。天兴二年,金元帅蒲察官奴杀掉晓 府石盏女鲁欢的理由就是:“上贡不给,好酱亦不与”。然后“令军士拥至其家,检其家杂酱凡二十瓮……”
精华推荐
中国养猪网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10053 中国养猪网备案号: 赣B2--20110053-5 网安备案号:36010902000949
Copyright©2010-2023 https://www.zhuwang.com.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新海传媒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