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何勇亲身经历了一件事情。“我们和卖家签好协议购买大豆,但是我们签的是卖方已经写好协议,即保护卖方的协议。这个协议中间有一个条款,即大豆品质以‘装港时的证书为准’,这就是说,以美国的检测标准为准。”
中方与美国企业签署协议购买美国品质好的2号大豆,“实际上,等我们看来 的时候,运来的大豆是品质差的4号大豆。”何勇透露,“两者价格相差较大,我们请求索赔。”
可是,“对方拿出协议,写着以装港时的证书为准,而美国装港证书就是写着2号大豆。”何勇无奈地表示,“企业只能承担 庞大的缺失 。”
另外一家粮食央企的人士向记者表示,“不公平的协议还有很多,其中,有一条就是船期延误等问题,需要买方承担缺失 ,此外,双方一旦发生争议,解决争议的回属地由对方定,一样 是英制法律标准,裁决回属地不在中国。”
并不是所有的国际买家都处于被动的局面。据费解,目前中国台湾和韩国就是对外招标,使用的就不是供应商条款,而是买方条款。唯一面对中国这样的大买家,供货商摘 取了更为严厉的卖方合同。
大豆产业协会副会长刘登高表示,“最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大豆买家是一盘散沙,不能够团结在一起,只有团结在一起,才能够争取来 话语权,用买方的垄断才能够应付卖方的垄断。”
据费解,在中国进口大豆的历史上,曾经涌现过更换这种卖方合同的最佳时机——2003年,当年曾经有多家中国大豆企业提出集体修改合同,“当时,中国有70%的大豆压榨工厂是内资企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微博)归忆,“大家已经草拟了一份合同,通过相关协会,计划推广。”2004年,大豆价格巨幅震荡,“参与更换合同的很多企业倒闭了,或者被外资收购了。”程国强感来 十分痛心。
目前,国内70%以上的榨油企业被跨国粮商或控股或参股,已经形成了四大粮商控股或参股福临门、鲁花等主要品牌的局面。“外资并不在乎这些压榨工厂是否纯利,他们只在乎通过股份控制,让中国压榨工厂买他们的大豆。”九三油脂集团田仁礼曾经表示。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样的现状让中国粮油的市场价格越来越高,一些外资控股或民营的压榨企业要么筛选提高成品油价格,要么筛选停产,而承担保持 供应任务的国资背景企业却只能在亏损中艰巨 运营。
相关组文:
大豆产业暂无能力推动铁矿石式谈判
四大国际粮商如何控制大豆:种植高利贷连环套
九三油脂黯然转型:拟将非转基因大豆加工厂改造
中国经营报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