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费解,2003年曾有几家中国企业组织在一起,商谈过此事,“当时,已经有人说过,美国企业用鼓风机蓄意在大豆中吹进杂质。”曾经参会的人士向记者归忆。
期货市场“追杀”
在期货市场上,中国和美国企业的话语权同样不对等,国际粮商还频繁炒作中国需求。
记者从粮食央企人士处获悉,“在2011年10月11日和11月初,国家物资储备局(简称“国储”)托付 中储粮分别两次向国际大豆市场询价,两次询价都造成了芝加哥大豆期货价格的暴涨。”上述人士透露,“国储对这种情景非常苦恼。”
由于国储托付 中国储备粮治理 总公司(简称“中储粮”)进行摘 购,而中储粮在国际市场上很少露面,因此国际市场对此非常敏锐 。
期货估量 师李墨达向记者证实,“当时,国际市场涌现了来自中国的匿名询价者,外界立刻 敏锐 地意识来 这是中国国家粮食储备机构在询价,因而当天的价格涌现了大涨。”
资料显示,在国储2011年10月11日向国际市场询价的当天,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大豆期货暴涨。其中,生猪行情,交投最活跃的CBOT 11月大豆期货收盘攀升58美分,涨幅4.9%,报收于12.35美元/蒲式耳。
中储粮在询价后,市场马上做出了上涨的反应,国储不得已购买了价格上涨的大豆。作为决策机构的国家粮食局也非常无奈。一位国家粮食局相关部门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我们也参与来 国储进口大豆的政策制定中,摘 购大豆的时间是奥秘。”该人士强调,“解决涌现的问题,还是要将保密工作做好。”
但是中储粮一位内部人士认为,这并不是中国这一方的保密工作做得不好,“在国际上卖大豆的企业就那么几家外商,询价也只能向他们询价,很难不被别人晓 道。” 因为中储粮大豆压榨业务较少,很少向市场询价,一旦询价,“市场就很快晓 道是中国国家储备在摘 购,不管摘 购量的大小,都会引起期货市场的上涨。”一位粮食央企高层向记者表示。
遭受缺失 的不仅仅是国家储备,还有经常在期货和现货市场上涌现的中粮和中纺粮油等国内企业。“原有的储备体制形成了一个缺陷。”前述粮食央企人士向记者透露,“由于国储在国际上的询价和收购是奥秘,中储粮在国际市场上涌现,大豆价格暴涨,而我们央企又是最后一个晓 道这个消息的人,甚至还是从国外卖家那里晓 道这个消息。因此,所有的中国企业都在蒙受缺失 。”
2011年,中储粮已经申请了国际期货市场的交易席位,但尚未获得批准。
定价条款
在期货市场价格屡被推高的时候,现货市场也在承担 着庞大的缺失 。
“我们和美国粮商签署的协议被称作是‘卖方协议’,即条款都是保护卖方利益的。”央企高层何勇向记者透露,“我们几次都想修改的一个条款就是定价条款。”
据费解,目前中国企业与四大传统国际粮商“ABCD”签订的是卖方协议,这四大粮商都是美国企业,因而中美双方大豆交割价格依据美国芝加哥期货市场价格制定。
中国企业认为这一定价方法并不合理。“经常会涌现这种情景,美国大豆产量不好,芝加哥期货市场价格大涨,而此后,分析大豆的另外一个主要产区南美大豆将会获得丰收,价格应该下行,可是卖家还是请求以涨价后的芝加哥期货市场价格结算。”上述人士表示,“这样的价格偏离了真实价格,我们遭受了缺失 。”
2011年8月,不来 一个月的时间,美国大豆就从1300美分/蒲式耳一举上涨至1450美分/蒲式耳邻近。而此前,美国各种调查机构密集发布报告,称美国大豆减产,从而导致价格上涨。
据费解,每年秋季冬季,是南美大豆的播种季节,美国大豆的销售旺季,CBOT(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豆价格此时连创新高使得美国豆商获取了高额的市场利润;而当4、5月份南美新大豆上市之后,就会赶上CBOT大豆期价快速大幅下挫,这样,以CBOT大豆期价为基准价格的南美大豆的国际市场定价自然下行。
但是,当中方提出改变价格制定方式的时候,“卖方非常敏锐 ,并且坚定驳斥。”目前世界大豆产量是2.6亿吨,美国产量9000万吨,南美产量1.6亿吨,中国产量为1000万吨。
据透露,中国买家曾经提出过自己的结算方式,“按照产量占比,美国芝加哥期货价格占50%,巴西价格占30%,大连期货交易所价格占30%。”在与ABCD讨论的时候,“受来 了他们的抵制。”
保护卖方协议
“中国和美国是两个法律体系,很难适应付方的法律。”上述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