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我省肉牛存栏接近1040万头,按照国际照样,能繁母牛的数量应该占据总存量的一半左右,才能坚持和扩大再生产,即应来 达500万至600万头,但是当前我省能繁母牛仅有350万头,短缺近三分之一。
再看母羊的情景,自从2005年以来,能繁母羊数量不断下行,由2005年的49.28%下行来 2011年的44.86%,种羊的生产能力远远满足不了生产的需求。
“一方面是产业短板不少,另一方面,国家对牛羊产业的扶持力度也远不如养猪业。”徐祖林说,国家扶持肉牛、肉羊养殖的政策较少,肉牛良种补贴约为5元/头,而母猪补贴则有100元,此外还有其他补贴政策。“周期长、投入高、风险大,又没有配套扶持政策,要加快发展难度很大”徐祖林补充道。
全省规模养殖龙头企业之一的云南金江绿色产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赏海昆说:“肉牛养殖周期长,投入高,光靠养殖户自主投入很难做强。”
短板1
规模化养殖率和个体产量双低
全省肉牛、肉羊的规模化养殖率分别为30%和20%
“一家一户的分散养殖方式依旧是主流,这种单家独户的养殖方式,不仅商品率低而且随意性较强,想养养几天,想卖就卖了。”省农业厅草山饲料处处长徐祖林列举产业层次低的种种表现。而且由于养殖方式总体落后,我省牛羊繁育 率和个体产量低,这就从整体上拉低了全省的养殖和生产水平。
短板2
投入不足科学养殖技术难推广
全省牛、羊的良种率分别只有30%和50%
我省牛羊饲养主要集中在山区和半山区,山区群众经济基础薄弱、筹资能力不足,而政府在牛羊产业的公益性、基础性投入还比较少,很多基层畜牧兽医站设施设备陈旧老化,种、料、管、防等科学养殖技术推广不配套,对农民的公共服务能力弱。记者费解来 ,以肉牛冻精改良推广为例,政府免费提供冻精,农户渴望 改良品种,但由于冻精改良,财政只补冻精,没有配套的工作经费,基层兽医人员无法开展免费改良工作。杨士林说,有一个地级市,一年改良200头牛的计划都难以完成。肉牛冻精改良这样的“好方子”却治不上良种不多的“病”。
短板3
草地退化严重饲草饲料不足
目前全省天然草原退化率达83.4%
载畜量下行,而牛羊的饲养数量在增加 ,草畜矛盾日益突出。天然草场退化,优质人工饲草、饲料种植面积又少,再加之由于投入和技术、习惯等原因制约,农作物秸秆利用率低,全省每年产生农作物秸秆3000万吨左右,实际利用率只有800多万吨,利用率不来 30%。饲草饲料的严重不足,中国养猪网,成为产业发展的一大制肘。
短板4
能繁母牛养殖成本高数量少
养一头能繁母牛需投入2万元,规模养殖100头,就要200万元
杨士林深入估量 说,“现在饲料、人工、运输等费用连续涨价,养殖成本增长很快。我们算过,养一头能繁母牛的投入差不多要2万元,规模养殖场如养100头,就要200万的投入,养殖户资金压力很大。所以,全省至今没有一家规模养殖企业从养能繁母牛开始养殖,大多数企业都只搞短期育肥。即使是短期育肥,也赚不了几个钱,扣除成本,一头牛也只能赚个千把块,比起外出打工,收入低多了。”据费解,从去年开始,很多从事短期育肥养殖的老板牛厩都不满。
破解
加大补贴做大规模化养殖
牛羊产业投资大、周期长,被业界称为是畜牧业中的“重工业”。这个产业要真正“牛”起来,必须整合各方力量,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完善配套服务体系,补齐短板,做强产业链。
省农业厅草山饲料处处长 徐祖林
增加 肉牛肉羊养殖补贴帮扶
政府要出台措施扶持肉牛、肉羊养殖。如,加大对肉牛肉羊养殖在良种、治理 、技术、保险(放心保)、防疫等方面的补贴帮扶,刺激养殖户提高养殖牛、羊的主动性;以加快生产方式转变为突破口,引导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养殖向适度规模转变,从天然放牧向舍饲半舍饲转变;突出发展重点,强化基地县建设,提高产业发展层次和集中度;同时,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性投入,以及打造保护 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吸引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流向牛羊产业。
省草山饲料站高级畜牧兽医师 杨士林
注重饲草饲料开发和技术配套
肉牛、肉羊养殖面临的饲草饲料不足、良种覆盖率低该如何应付?针对记者的提问,杨士林建议以加大饲草和饲料的开发力度为突破口,真正落实每年新增人工草地100万亩以上、种植优质饲草饲料地300万亩以上、对饲草饲料的利用率每年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的饲草发展计划。同时,提高农作物秸秆的利用率,加大力度推广氨化饲料技术,加快饲料搭配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从“料”这个环节,提高出栏率和养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