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意味着,自然农业当前的首要问题是规模化,让更多的人费解和尝试。因此,与小毛驴市民农园侧重于探索城市和农村社区的互助模式不同,朱升海的勃勃雄心的目标非常明确:追求更大规模的产业化运作,将天胜农牧的模式在全国复制。
“我们的农场现在是全国唯独一座千亩以上,摘 用自然农业技术,并且集种植和养殖于一体的有畜农场”。朱升海还向记者透露,天胜农牧将在一期1030亩规模的基础上,把毗邻的1470亩土地作为二期工程纳入农场建设,投资规模将从现在的3500万元增加 来 1亿元。此外,他们在北京、四川等外省的项目也开始启动与当地的接洽。
规模的门槛可以通过投资跨过 ,但规模的扩大却是为了带来更大的市场。后者明显更具挑衅性。天胜农牧创办三年来发展了会员近3000人。在客户群扩展的过程中,朱升海发觉一个现象:客户忠诚度较高,但增长速度不如预期。这一特点掩饰,“口口相传”在天胜农牧的品牌传播中仍占有相当比例。
如何才能“广而告之”?和任何一个“食 螃蟹者”面临的情景一样,天胜农牧必须在推广产品的同时越发注重推广概念,使自身品牌能迅速在客户头脑中形成直观界定。
“自然农业和有机农业有什么区别?”这是普通人初次接触自然农业最常问的问题,就连自然农业的创始人赵汉珪也坦承“不可能用一句话来说清楚”。“有机农业”之所以在人们头脑中扎根很深,因为它可以迅速让人联想来 饱受诟病的无机化肥。然而,“自然农业”、“四不用”在此方面仿佛并不具有优势。早期引进技术的专家们自然不会从商业传播的角度研究技术命名问题,但作为致力于产业发展的探路者,朱升海就不得不面对。
客观而言,能在三年内发展近3000人的会员规模,已属不易,更难得的是朱升海说这批会员的消费水平即可使农场在今年年底跨过 当期的盈亏平稳 点。不过,这也暴露出天胜农牧拓展市场的另一个短板——高价位。
在天胜农牧的网站,记者看来 即将出栏的生猪,纯瘦肉售价为35元/500g,空心菜售价为7.7元/350g(合11元/500g),韭菜售价为4.2元/150g(合14元/500g),一只4斤左右的散养母鸡售价为280元……总体而言,天胜农牧的产品目前的平均售价约为同类产品市场价位1-3倍。
走不下价格神坛,天胜农牧就只能成为小众消费,难以获得政府在食品安全政策层面的支持。朱升海对售价偏高的说明是“与农场规模不足和产量有限相关,”此外,自然农业技术在综合性的农场经营过程中的应用,还处在磨合和探索阶段,人力成本占据了相当份额。
郑哲也认为,从技术层面降价是可能的,但需要时间。他说,土壤、水质和动植物生态链的修复有一定周期,等来 各方面条件得来 改善,便可以形成良性闭环,届时,产量就会逐步提高,从而降低售价。
此外,作为自然农业产业化的“带头大哥”,朱升海还需要关注如何使整个产业走上良性发展轨道的问题。只有整体产业的成熟完善,才能有“领头羊”的越发强盛。
食品安全之所以积存 成顽疾,就在于很多食品若不通过精密的科学仪器,仅靠消费者的五官,很难在短期内被精确鉴别。同样,在农场经营实践中,许多环节仍有较大的“自由裁量”空间,经营者良心的关口如何来管控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仅有技术操作体系而缺少质量监控体系的自然农业,恐怕很难从“少年期”步入“成熟期”。
“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这句老话此时在朱升海这里,或许仍有仔细咀嚼之处。(宓科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