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疾病的综合预防
良好的生长环境、及时的预防措施、正确的治理 方法是预防乌鳢疾病爆发的主要途径。针对养殖中涌现的疾病,应保持“预防为主”的原则,一样 认为预防做得来 位,乌鳢养殖很少生病。
① 确认水源无污染、保证池塘水质安全健康、控制鱼种放养量、确保饵料新鲜不变质,以及经常对食台、塘梗、渔具、甚至饵料消毒。
② 对水体消毒预防,每半个月每亩用15-20斤生石灰进行水质改良和杀菌消毒;鱼种培养阶段按1米水深每亩用20-30毫升阿维菌素,每10天泼洒一次,可防治寄生虫病;按1米水深每亩用0.3-0.5斤二氧化氯(或其他含氯消毒品),每月泼洒1次,可防治细菌性疾病;每半个月,在每公斤饲料添加2克大蒜素,连用3天,可防治内脏性疾病;
六、常见疾病的治疗
根据实际养殖情景的调查,本文就列出几种在乌鳢人工养殖过程中,最为常见的病状及治疗方法。对于一些病毒病、寄生虫病等,目前实际还没有有效的治疗途径。
  ① 腹水病,症状:病鱼鳞片竖起,胸鳍、臀鳍呈充血性浮肿,腹部柔软膨大,体内充水;体表粘液较多、有的部位充血、鳃条颜色发白暗淡;肝肿大呈紫红色,皮下积水,肠系膜、体腔膜、生殖腺有出血斑点。治疗方法:注入新水,使用卡那霉素、新诺明或诺氟沙星治疗乌鳢的腹水病成效显著,按每100kg鱼6g拌饵投喂。同时,每亩可以泼洒生石灰50kg左右,连用3-5天。
    ② 水霉病,症状:乌鳢鱼体消瘦,厌食,初期:症状不显然,仅局部有一些灰白色斑点。中期:体表局部涌现点状血斑,涌现白色区域,病鱼游离鱼群,滞留于水面。后期:鱼体病灶部位长出棉絮状的菌丝,组织坏死。一样 是由于捕捞、运输及放养中受伤后或水环境不良,感染水霉菌所致。治疗方法:向水霉病的鱼池中泼洒30-50ml/m³的福尔马林,随后及时增氧,成效较好。也可用0.3-0.5mg/L的亚甲基蓝对全池进行消毒,连用3-5天,成效也较好,对受伤鱼体可用3%-5%的食盐水浸润。
③ 出血病、肠炎,症状:病鱼身体两侧及腹部有红斑,背部体色发黑,肛门红肿;肝脏有血块或黄色花斑,肠道充血,肠粘膜脱落溃烂。可能是投喂变质的饵料、水温较高、水质较肥所致。治疗方法:注入新水,每亩可以泼洒生石灰50kg左右,并按每1kg鱼体用2mg达克菌,拌饵投喂,连用3-5天。也可用土霉素或大蒜素,如每100kg鱼体用0.5kg捣碎的大蒜籽或5-8g的土霉素,拌饵投喂。
④ 腐皮病,症状:发病初期的乌鳢头部、体表涌现白点;中期,病灶鳞片脱落,皮肤溃烂,感染严重;后期,严重时,腹壁烂穿,可见内脏器官,头部可烂掉上下颌,尾部可烂掉尾鳍。治疗方法:用1g/m³漂白粉或0.3g/m³强氯精全池泼洒,连施3-5天,同时在饵料中添加金霉素投喂。
⑤ 粘孢子虫病,症状:病菌寄生部位广泛,在乌鳢体表发病时,有白色的胞囊,米粒状,病灶部位出血。治疗方法:可按每0.2-0.5g/m³泼洒晶体敌百虫治疗,同时,将90%的晶体敌百虫拌饵投喂;全池泼洒30-50ml/m³的福尔马林,有一定疗效。
七、乌鳢的人工繁育
乌鳢的繁育 其实比较简单,每年5月中旬来 8月中旬为它的繁育 季节,人工繁育 最好选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陈德英,1998),浮性卵,卵为黄色,具油球,产卵一次可达数千至一万多粒,乌鳢繁育 有以下几个要点:
① 雌雄的辨别,如图:
② 催产激素及催产,常用乌鳢催产的激素有:鱼用促排卵素3号(LRH-A3)、鱼用促排卵素2号(LRH-A2)、马来酸地欧酮(DOM)、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鱼用B型混合催产激素、无鳞鱼专用激素、鲑鱼开释激素类似物(SGnRN-A)等。催产素可混合或单独使用,如:摘 用排卵素3号(粉末状),用蒸馏水稀释,剂量为雌鱼50-¬60µg/kg,分两次注射,第一次为总量的1/3,两次注射之间不可少于10小时。雄鱼减半,与雌鱼的第二次注射一起注射,摘 用胸鳍基部体腔注射,进针1cm左右。只要亲本乌鳢性腺发育成熟,外部环境相宜,催产药物对催产成效无显然影响(胡国宏等,2001)。
③ 其他产卵环境,乌鳢的产卵水温为25-30℃,最佳水温为28℃(徐彦山等,2001),受精卵孵化水温在26-28℃,经过30h左右,幼体即可孵出;孵化池中需要保持 微流水,布置鱼巢,水质清新,溶氧丰富,并使用有效氯30%的漂白粉(2mg/L)或强氯精(0.3-0.5mg/L)全池遍洒,可防水霉病;一样 摘 用配对催产而不摘 用群配催产(顾权等,2001),即将打过激素的乌鳢成对的放入小网箱或水池内进行受精产卵,这样受精率和产卵量均较高。
    
小结:本文就乌鳢人工养殖进行了简单扼要的估量 解读,具有条理含糊、直观明了、重点突出、严谨科学等特点。“鱼都能养活,但产量有高低;亩产都不错,但成本有多少;利润都不少,但品质有差异。”因此,渴望 本文能给更多的乌鳢及其他水产养殖者带来启示和收成 !
                              作者: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    刘凯旋
(本文已被浏览 6594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