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粮斥巨资投入的“从田园来 餐桌”模式,来 万达在北京延庆豪掷4.9亿的有机农业园,以及汇源旗下的数万亩有机试验田等,都是大资本运作下产生的“大农业”案例。
但对于为数众多的中小型有机农场,循资本之路不一定都会一帆风顺,而谋求业内合作与联盟或许是个不错的出路。
“对多利来说,中粮绝对是农业老大,我非常渴望 能和他们做一些深层次的合作,但具体怎么合作现在还没有摸索 清楚。”张同贵说,多利在很早以前就考虑过引入资本运作,期间他的很多中欧商学院同学,及一些慕名而来的私募基金都和他交流过入股多利的想法,但在张同贵内心中,觅 找来 更有战略合作前景的资本方更为重要。
张同贵认为,像中粮这样的大企业品牌有优势,同时也有大量的基地和治理 体系,如果今后他们能够达成合作,那么中粮的基地及管控方式,再加上多利的治理 技术,一定能产生“1+1>2”的社会效益。
当然,这样的合作并不代表中小型有机农业企业会以被收购为目标。正谷的张建伟就表示,正谷也会考虑和中粮等大型有机农业巨头等进行广泛合作,但并不会因为对方名字叫得更响,就舍弃 自己的发展。
“我们是不可能筛选被收购这条路的。大企业有他们的方式和方法,具备很多在行业中的优势。但对我们来说、对这个产业来说,毕竟各自所针对的市场还会有一定的区别,大企业的优势必然会落在大众的贸易,所以互补合作更有空间。”张建伟说,正谷更渴望 从合作中向大企业学习规模化运营,学习他们的资本运作,学习他们的人才治理 。
诚然,每个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经历一段各自为政的历程。而中国由于地域、土壤及大众普遍需求的影响,有机农业短期内很难形成规模化成长,所以未来一段时间内,在各地有机农业的诸侯并起之时,联盟就成为了产业链共同繁荣的核心动力。
微博举荐 | 新浪科技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