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全省科技创新大会提出要大力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壮大科技人才队伍为保证 ,以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为基础,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为重点,组织动员全省各方面力量推动科技改革与发展,为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全省各地在推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探索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用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扶持企业科技创新的产业载体和服务平台,出现出很多新亮点。本报今起推出“科技创新在河北”系列报道,选取三个典型模式,分别展现 政府、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不同角色在科技创新中所发挥的作用,以期对各地有所借鉴,敬请关注。
政府搭桥,50所高校院所走进承德,该市农业总产值10年增长9.5倍———
妙“手”补缺,农业转型生金
□本报记者 郭 伟本报通讯员 李长杉 张晓磊
北京及周边高端消费市场上,承德每年提供250万吨蔬菜、1亿只肉鸡、300万头生猪、20万吨牛奶;平泉食用菌已占北京市场份额一半以上;北京市场每3只鸭子中就有1只来自承德……
自1994年承德市与中国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签署科研、教学合作意向书,开启市校合作大门,政府这只“有形之手”便开始为科技介入农业搭桥铺路。18年间50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走进承德,300多个农业科技项目开花结果,承德农业实现脱胎换骨。
2011年该市第一产业总产值达260.7亿元,比10年前增长9.5倍,农业产业化经营率来 达62%,农业整体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
农业平稳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
如今,承德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935元,比2005年提高近1倍,农业的科技奉献率达55%。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王涛表示,承德依靠 政府搭桥,以新技术为黏合剂,弥合产业链条缺口,破解农业主体分散、产品与市场脱节等难题,闯出一条走向现代农业的标志性道路。“这条探索之路凸显了政府对科技扶持的责任归来,而这也是农业本身尤其 属性的需要。”
缺口:科技生产“两张皮”计策 :政府帮建“试验田”
“俺们村的‘西富’苹果比其他地方的苹果多卖一倍价钱,而且卖得很好呢!”10月16日,宽城满族自治县化皮溜子乡西岔沟村党支部书记陈玉富看着村里长势喜人的苹果,很是欣慰。
西岔沟村是一个以苹果、板栗等果树种植为主业的小山村。(下转第五版)
(上接第一版)“过去都是村民自己摸索着种,由于品种老化、治理 粗放,种植的苹果质量差,很难卖上好价钱。”陈玉富说,2006年,承德市科技局为村里引来河北农大等院所,实施“燕山山区果品产区新农村建设综合技术开发与示范”国家重点星火计划等科技项目,指导村民实施套袋、拉枝等先进技术。如今,全村优质苹果种植面积已达1000多亩,年产量75万公斤,畅销北京、天津、内蒙古等地,今年苹果种植户户均收入可达2万元。
“承德具有发展绿色、高品质农业的自然生态条件,也是我们需要的试验场。”长期在西岔沟村进行技术指导的河北农大教授李保国说,农业发展渴盼技术,科研创新同样需要摸准农业生产的脉搏。
那么,生猪价格,分散的农民个体与象牙塔中的科技如何对接?“政府有责任,也有力量为他们搭建桥梁,把农民真正组织起来,把农业真正用科技武装起来。”承德市委书记郑雪碧说,近年来,承德下力量引进高端技术源头,兴隆与河北农大开展的“山楂优质栽培及深加工技术开发”、围场与中国农科院合作的“马铃薯特色产业配套技术开发与应用”等600多个科技项目先后实施,共引进新品种150余个。
作为“中国食用菌之乡”,年产值超18亿元的平泉食用菌是承德农业产业中最叫得响的“金字招牌”。“然而,早些年平泉食用菌曾遭遇一场危机。”时任农业局技术员的梁希才,于1983年将第一批菌种引来 平泉时,也在自家院落小偏房的土炕上种下第一茬滑子菇。“巴掌大地方,一年就卖了1300块钱,四里八乡的村民都来学着种。”
利益引导让平泉食用菌种植规模陡增,“但品种退化让种出的滑子菇粗壮如同麦芒。治理 不当造成大面积坏盘,菇农缺失 惨重。”搞技术出身的梁希才敏捷意识来 ,必须以技术作支撑,否则平泉食用菌将难以为继。
在县政府的支持下,梁希才赴京敲开了中国农科院研究员、中国食用菌现代体系研究首席专家张金霞办公室的门。不久,“中国农科院食用菌工程技术中心河北分中心”落户平泉。
缺口:产品市场不匹配计策 :技术投资架桥梁
承德森源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不算太大的会议室中,最近持续举办了两场签约仪式。签约三方分别是平泉县人民政府、河北师范大学和森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