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宝
当前位置: 猪猪侠快讯 > 生猪饲养技术 > 正文
中国养猪网 中国养猪网

饲料原料价格汇总:常见猪病的防治技术

来源: 互联网   2014-03-17 11:29:43   查看:  次

饲料原料价格汇总:常见猪病的防治技术[/page]

  预防为主防重于治,是猪疫病控制的基本方针。1980年以来,凉山州开展了以泯灭猪瘟为中心,控制和泯灭其他畜禽传染病为重点的兽医防疫工作,使由传染病引起的猪的死亡率大幅度下行,猪死亡率控制在1%以下,低于全省平均数1.9%。但在养猪业兴盛 发达的同时,一些过去已经控制了的疫病死灰复燃,新的猪病又有所增加 ,特别是人畜共患病,给人民的健康带来严重威逼 ,务必引起高度器重。加强饲养治理 提高猪抗病力,实行全进全出制、超早期断奶和多点生产技术三者有效地结合,对于猪传染病的控制和预防都具有重大意义。全进全出技术包括猪群全部转出、空舍彻底清刷消毒、再全部转入新猪群等技术环节。超早期断奶技术和多点生产技术则是以控制疾病为目的,切断疾病在不同猪群间的传播途径。现就凉山地区常见猪病介绍如下。

  (一)猪瘟猪瘟,又叫"烂肠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传播快,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猪群中不分品种、自年龄、性别都易感,常年发病。

  1.病因猪瘟病毒进入猪体后从扁桃体侵人淋巴结,经24小时后达来 各脏器,其中以肝脏、脾脏、淋巴结和血液中含毒量最高。猪瘟病毒的感染力很强。病猪排出的粪尿和各种分泌物,以及各组织器官和体液中都含大量病毒。病毒通过污染饲料、饮水、圈舍等经消化道传染。病猪是重要的传染原。 猪瘟病临诊表现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凉山地区以急性和慢性多见。病猪表现为体温升高来 40.5~42℃,常保持 几天不退,不食或少食,拱背打抖怕冷,喜钻草窝。结膘潮红有眼屎。病初期腐干屎,黑硬像算盘珠,3~4天转为拉稀,7天左右死亡。超过1个月不死的转为慢性,病情时好时坏,最后多因瘦弱衰竭死亡或变成"僵猪"。 一是用猪瘟冻干苗或猪瘟猪肺疫二联苗作预防接种,这是预防和控制猪瘟最有效的措施。冻干苗用生理盐水或注射液稀释,双月龄小猪每头耳后肌肉注射1毫升。疫苗注射后四天即可产生免疫力。根据凉山地区分散的特点,预防接种可摘 取春季普遍注射一次,做来 头头打,只只免疫。对体况较差、有病、45天内的仔猪和临产母猪,可缓期注射。对新猪和未免疫猪应进行补针。二是严禁从有猪瘟的地区引进生猪和猪肉产品,对发病猪群摘 取紧急措施,马上对猪场进行封锁,扑杀病猪,养猪网,焚烧深埋或做无害化处理,病死猪要高温煮沸处理,不能生肉出售。对圈舍、运动场用20%~30%草木灰热溶液或15%石灰水烫洗消毒。发病猪场应在彻底消毒一个月后,才能又喂猪,以免再发生此病。

  (二)猪丹毒猪丹毒是一种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猪急性、热性传染病。病程多为急性败血型和亚急性疹块型,后者在病猪的皮肤上常涌现大小不等的紫色斑块,俗称"打火印"。凉山地区多在4~5月发病,7~8月为最高峰。 病因猪丹毒杆菌是一种纤细的革兰氏阳性杆菌,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抗击力很强,在土壤中可以存活很长时期。一旦污染饲料、饮水、圈舍、用具和土壤后,就可经消化道引起传染,或经皮肤伤口感染。带菌者也是重要的传染2.症状急性病猪多见突然发病,不食,体温升高来 42~43℃,不愿走动,有红色眼屎。2天后在病猪的颈、体侧、胸、耳根、四股内侧皮肤上涌现稍凸于皮肤表面的方形或菱形的红色疹块,界限显然,指压留痕,特别白猪易于察看。治疗不及时会引起死亡或转为慢性,涌现皮肤坏死,关节肿大,肢行和衰弱死亡。3.防治措施 在疫区或发病地区,用猪丹毒死苗或弱毒苗进行春秋两季疫苗注射,10千克以上断奶猪,皮下注射5毫升。每吨饲料中加入土霉素400克,连喂两周,有一定预防成效。对刚产出仔猪应注意脐带消毒,防止脐带感染。圈舍应保持 清洁,勤洗勤换,定期用14%新鲜石灰乳粉刷消毒。治疗方法:(1)青霉素:按公斤体重1000~15000单位肌肉注射,每日两次,体温常态后,还需用药1~2天彻底痊愈;(2)用青霉素无效时,可改用链霉素(40~60毫克/千克)或四环素(5000~10000单位/千克)肌肉注射,每日两次,症状消逝后,仍需连续 用药1~2天,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或转为慢性;(3)青、链霉素合用;(4)用20%磺胺嘧啶钠,大猪20毫升,中猪10毫升肌肉注射,每日两次;(5)用肥皂热水反复洗刷猪体,每天两次,每次10~20分钟,亦可缓解症状。

  (三)仔猪副伤寒 仔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杆菌引起的以断乳仔猪发病为主的传染病。急性型呈败血症变化,慢性型在大肠发生充满性坏死。猪只抗击力下行时,可促进本病的发生。1.病因沙门氏菌是革兰氏阴性杆菌。病猪健康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通过污染饲料和饮水,经消化道传染。猪均可感染,2~4月龄仔猪易感性最强。2.症状急性型病猪体温升高来 41~42℃,不食,病初粪干不易排出,随后转为腹泻,粪淡黄色恶臭或夹血。发病2-3天后,耳、颈、腹底部皮肤呈蓝紫色,俗称"蓝耳猪"。多数病猪衰弱死亡,病程3~5天。本病多为慢性下病。病猪生长滞缓,消瘦,被毛无光,粪稀粥状或水样下痢,恶臭。3.防治措施预防本病的关键是加强猪只饲养治理 。治疗可参照以下方法:(1)土霉素或氯霉素,按30~50毫克/千克体重,肌肉注射或口服,每日1~2次。一个疗程3~5天,症状消逝后,减半用药3~5天。(2)病特灵,按20~40毫克/千克体重,每日口服2次,3~5天后药量减半坚持3天。(3)磺胺脒,按0.2克/千克体重,每日口服2次,用药3-5天。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版权声明】

中国养猪网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中国养猪网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需注明来源且保持图文完整性、中国养猪网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可添加官方微信号“zgyangzhuwang”!
详情广告
中国养猪网

中国养猪网手机APP端

精华推荐

双胞胎养猪网共建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 服务介绍 | 招聘信息 | 版权及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中国农业百强网站 互联网经营备案 网信认证 网络警察 报警平台 网站备案

中国养猪网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10053 中国养猪网备案号: 赣B2--20110053-5 网安备案号:36010902000949

Copyright©2010-2023 https://www.zhuwang.com.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新海传媒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