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张大海和妻子在亲朋好友的鼓励 和支持下,借来60万元资金,筹备家庭农场。他将自己家的10亩地以及租来的20亩地,全部做成大棚种蔬菜。
“我的家庭农场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种菜、养猪和养鱼。”张大海指着沿路的20多个蔬菜大棚说,这里的蔬菜是一年四季轮种,眼下种着菜薹、大白菜、菠菜等十多个品种。3月底,有些过季的蔬菜地,就改换成种西瓜和小京瓜,秋天种玉米、茄子,冬天种菜薹、大蒜,这样按季节交替种植,市民们随时都可以摘取新鲜蔬菜和瓜果。
张大海的家庭农场主要是生态循环种植和养殖,用村里打豆腐的豆渣来喂猪,猪粪在池里发酵,做成农家肥种菜,蔬菜的残叶投入鱼塘养鱼。蔬菜大棚对面有一个约30多亩的鱼塘,这是张大海去年开春才租下的,已下了2万多元的鱼苗,准备今年改建成精养鱼池,专养鳜鱼。建成投产后,今年年底分析增收15万元。说来 收入,张大海前年和去年加起来有50多万元收入,但由于农场硬件投资太大,至今还有些欠款没有还清。目前全部精力都放在家庭农场的建设和发展上,他对家庭农场的前景很有信心。
样本六:田间超市:200亩农场,年收益 不确定
经营思路 在城市郊区当农场主,做有机农场,搞有机农产品
温室大棚变“ 货架”,挂在藤蔓上的瓜果蔬菜变“商品”,田埂筑成水泥通道,游客推着购物车穿行其中,既可观赏 ,又可摘 摘,最后来 出口处“收银”。这样的“超市”,你听说过吗?“田间超市”的主人是湖北省吉农沃尔特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魏晓明。这位东北农大毕业的学生扎根武汉市场近10年,是位不折不扣的家庭农场主。
在农场的田埂边,隔几步立着一个类似变压器的装置,摁动按钮,一段呜呜咽咽的声音响了起来。魏晓明说,这叫声波助长仪,发出的声音,人听起来像噪音,但对植物来说却是精彩 的音乐。依据植物的生长规律,让它们每周听一两次,每次约半小时,能提高产量。
2009 年,魏晓明向国内权威认证中心提出有机基地认证申请。按照请求,他对承包的200亩地进行了有机土地转换,并对生产基地进行了隔离带处理。魏晓明说:“我在有机农场上的总投资1500万元,3年拿证在不停投入,第四年还在亏损,第五年才开始预算纯利。”一纸有机认证证书究竟要花多少钱?多家机构的报价显示,有机证书的费用只需1~2万元。但多数情景下,证件来 手前,要花上6万元甚至更多。魏晓明表示,他已经花费了十多万元,其中咨询费6万元,认证费加上检查员费用共2万元,有机标志使用费1万元,土、水、大气检测费1.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