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份,新发地市场白条猪批发的平均价震荡得比较厉害,上半月快速归升,下半月缓慢下降。
5月1日,白条猪批发平均价是6.63元/斤,5月9日,价格归升来 8.88元/斤,比月初上涨了33.94%。其中涨势最猛的是6-9日,6日的价格还是7.03元/斤,9日的价格就来 达8.88元/斤,3天的时间上涨了26.32%。9-14日价格走出了1条凹形曲线,14日的价格重新站来 了8.90元/斤的高位。15日以后价格缓慢下降,来 月末,价格下跌来 8.23元/斤,比15日的价格下跌7.53%;比月初上涨24.123%。月末的价格比去年同期的9.00元/斤下行8.56%。
月内的最高价是8.90元/斤(5月14日),最低价是6.63元/斤(5月1日),最高价比最低价高出的幅度来 达34.24%,显然高于4月份的7.90%,也大于3月份的12%,掩饰月内肉价震荡的幅度很大。
从5月份月内价格的走势来看,有2个比较显然的特点:
1个是5月上旬的快速上涨;1个是5月后半月价格的缓慢下跌。
4月份,肉价进入底部的调整期,在4月下旬,肉价基本上已经涌现了缓慢归升的方向,但是归升的速度比较缓慢。进入5月份以后,肉价归升的势头突然发力,开始快速上涨。这种上涨,事前没有丝毫的预兆,也没有拉动肉价上涨的利好原因。因为当时毛猪的供应依旧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从供应的基本面上来看,没有拉动肉价上涨的利好原因。但是,就是在这种没有利好原因的前提下,肉价却突然发力,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实际上,肉价的变化总是有因素的,我们认为是2个因素造成肉价突然发力:1个因素就是肉价过低;另1个因素是肉价经过几个月的低迷,能繁母猪的存栏量已经得来 适度的压缩。
在肉价过低的情景下,养殖场基本上是陷入了深度亏损,养殖场对低价格进行了比较坚强 的抵制,即使存栏量比较充足,出栏量在惜售的背景下显然减少,拉动价格上涨。出栏量下行的因素就是肉价过低,养殖场对价格进行了坚强 的抵制。
此外,能繁母猪的存栏量在2月份已经涌现了下行,3月份下行的速度加快,4月份下行的幅度进一步加大,能繁母猪产能过剩的局面已经涌现了适度的改观。我们不渴望 能繁母猪的存栏量由过剩转化为短缺,只是渴望 能繁母猪的存栏量与社会需求相匹配,所以当时提出了已经不需要连续 压缩能繁母猪的存栏量的看法。
能繁母猪的存栏量预示着毛猪的产能,当能繁母猪的存栏量已经基本上不存在过剩的状况时,并不意味着毛猪的存栏量也已经得来 了压缩。能繁母猪的存栏量得来 适度压缩以后,还需要经过几个月的时间,毛猪的存、出栏量才能够得来 适度的压缩,这里面存在着几个月的时间差,这个时间差就是人们常说的“蛛网效应”。因此,5月上旬肉价的上涨,实际上就是提前上涨。
由于5月上旬肉价提前上涨,拉动价格上涨的基础并不坚固,所以肉价在下半月开始缓慢下跌。
在肉价涌现快速上涨的时候,有些人又拿“猪周期”说事,说肉价开始进入上涨区间,甚至还猜测 某月会涌现暴涨。随着肉价的下跌,养猪网,这种说法也就烟消云散了。其实,所谓的“猪周期”是我们的市场经济发展得还不完善、不成熟的阶段的1种现象,并不是市场经济的本质。价格震荡是常态的,暴涨暴跌是不常态的,不能把不常态的现象当做规律。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成熟、完善,这种暴涨暴跌的现象自然就会逐步消逝,肉价震荡的幅度会逐步 收窄。
因此,我们把5月份肉价的提前上涨看做好事。认为肉价的提前上涨:缓解了养殖场连续 亏损的压力;避免了产能即能繁母猪存栏量的过度压缩;排除了后期肉价大幅上涨的风险。养殖业剔除了暴利,就没有深度亏损。
2014年5月份,新发地市场白条猪批发的加权平均价是8.16元/斤,比4月份的6.50元/斤上涨25.54%比3月份的6.57元/斤上涨24.20%;比2月份的7.00元/斤上涨16.57%;比1月份的8.20元/斤下行0.49%。
3个月持续下行的幅度被5月份1个月的上涨补齐,5月份的价格与春节前摘 购高峰期的价格相近。
2014年5月份的价格比2013年同期的7.86元/斤上涨3.82%;比2012年同期的8.51元/斤下行4.11%;比2011年同期的10.25元/斤下行20.39%;比2010年同期的5.91元/斤上涨38.07%。
在5年同期中,今年5月份的价格是居中的价格。
2014年5月份日均上市量为2111.87头,比4月份的2408.93头减少12.33%;比3月份的2323.13头减少9.09%;比2月份的1566.09头增加 34.85%;比1月份的2733.1头减少22.73%。
从日均上市量环比来看,5月份的日均上市量环比是下行的,这与5月份进入消费的淡季有着直接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