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成药业低价 “促销”成果并不显著,由此更失去了竞争的积极权。
于近日过会的海南双成药业是一家从事多肽原料药及制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药企。招股解释书显示,近三年来公司营业收入一直是稳中有升,但记者却发觉,双成药业主营的注射用胸腺法新 (名为 “基泰”)尽管对公司营业收入奉献最大,价格却涌现连年下滑现象。同时,公司近三年来研发费用的占比也出现 下滑方向,让业内质疑公司在研发上已处劣势。此外,除了 “基泰”具有较高的毛利率外,其他产品如注射用生长抑素、注射用胸腺五肽等产品一直处于 “打酱油”的状态,即公司频频以低价销售策略,取得一定的营业收入。为此,有投资者质疑,这家以高新为标签的公司,还未上市,就已蒙上变脸的阴霾。
频频降价却换来“版图”缩水
在招股解释书中,双成药业表示公司主导产品为注射用胸腺法新,该产品近三年来分别占公司当期主营业务收入的63.45%、66.48%和71.73%。据悉,注射用胸腺法新的主要临床应用包括肝炎、肿瘤、重症感染和难治性感染等患者的治疗,其作为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在临床上得来 普遍应用。
但就是这样一种抗肝炎、肿瘤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2011年双成药业注射用胸腺法新的单位销售成本仅为3.48元/支,而出厂标价却高达31.51元!更夸张的是,销售来 医院的最终中标价高达129元,这意味着中标价是出厂价的4倍!
然而,在这样的暴利下,双成药业注射胸腺法新近三年来的价格却一直在下滑,2011年价格为31.51元,低于2010年的33.11元及2009年的33.41元。对此,双成药业也在招股解释书中承认,发行人主要产品销售价格均涌现不同程度下行,并且强调主要产品注射胸腺法新的毛利率方向平稳,即2009年度、2010年度及2011年度毛利率分别为89.88%、90.83%和88.94%。
尽管从表面上看,双成药业的说明很完美,不过记者却注意来 ,公司在招股解释书中频繁强调,主营产品注射胸腺法新在国内仅有美国赛生、成都地奥和海南中和3家生产企业生产同类产品,同时药监局虽然已经答应注射胸腺法新有仿制药生产,但目前也只有两家企业取得仿制该药品的生产批件,且从实践来看,新进入的仿制药生产企业,从提出仿制申请来 获得仿制批准,再来 完成市场开拓,至少需要5-7年的时间。这样的表述,仿佛都证明双成药业的注射胸腺法新目前具有优势,且在行业中也应该占有绝对的价格话语权,如此,公司主营的“基泰”价格为何出现 逐年下滑的态势?
对此,双成药业相关方面的归复是:主营的“基泰”价格近三年来的价格确实在降低,但这是公司摘 取的一种策略,可以换取市场占有率。事实是否如此呢?记者仔细研读公司招股解释书后只运用了简单的加减法,就得出了否定的答案。
招股解释书显示,在国内目前能够生产以及销售的注射用胸腺法新的4家医药企业中,双成药业2010年的市场份额为19.33%,2009年的市场份额为18.42%,市场份额仅提高了0.91%;而同类企业成都地奥2010年的市场份额为30.31%,2009年为28.39%,中国养猪网,市场份额提高了1.92%!同样,与双成药业同处海南的海南中和同期市场份额也提高了1.73%!
另外,从产品品牌市场份额的数据来看,双成药业的“基泰”2010年的市场份额为29.18%,2009年的市场份额为29.25%,市场份额下行了0.07%!同样是海南中和,同期其市场占有率不仅没有下行,其下属的“和日”品牌的市场份额反而还提升了2.37%!由此来看,双成药业以降价换来的不仅不是市场份额的提高,反而暴露了其竞争力日益低下的软肋。
研发不足沦为药商“打工仔”
在“基泰”价格涌现不可思议下行的背景下,记者还注意来 ,近三年来双成药业研发费用的占比也出现 缩水状态。
招股解释书显示,2011年公司在研发费用上的占比比2009年大幅下滑2个多百分点。2009年-2011年,公司研发支出分别为714.24万元771.39万元和789.71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10%、6.83%和5.92%,出现 下滑态势。更重要的是,在员工受教育程度上,双成药业硕士以及以上的人数仅有12人,占比为3.68%;而大专以及以下的人员有214人,占比65.64%。
对此,有投资者质疑,双成药业作为高新技术医药企业,高素养的研发人员并不多,这样如何保持 “基泰”在技术上的优势?难道仅靠药监局的批文?同时,双成药业作为一家高新药企,也应该保持 较高的研发费用占比,如此才能加大公司在新药生产和创新等方面的力度,以确保上市后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