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人民币连续升值,使得很多企业发觉了进口大豆的利润所在。这其中赚钱的逻辑是,由于大豆贸易利用美元结算,而进口大豆长达一个月的船期,如此以来,一个月之后已经升值的人民币就可为进口商带来平稳的收益。
在通常情景下,大豆进口企业在签订进口合同后,向银行申请信用证,缴纳20%来 30%的保证金,然后企业一样 就可以获得90天至180天不等的延期支付货款的远期信用证。
“今年大豆进口量创下历史新高,其中一些买家甚至不惜亏损重新卖出大豆,把现金投入更为有利可图的业务。”一位业内资深人士称。
据上述晓 情人士透露,由于融来的钱可以用三五个月,可以放来 小额贷款等更有利可图的地方,相比之下,农产品贸易是相当的微利了。
但今年的情景却涌现了逆转。春节之后,人民币兑美元不断走弱,仅第一季度,人民币兑美元贬值约2.6%,几乎归吐了2013年全年上涨行情。此外,银行间短期拆借利率也还不来 3%,这些都大大压缩了融资贸易的获利空间。
不仅如此,商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养猪网,国际炒家将进口大豆价格炒高,而国内豆油豆粕终端销售需求和价格双降,企业亏得很厉害。
超量进口之殇
上述业内资深人士告诉本报,银行暂停信用证办理,并不是因为上述涉嫌违约企业涌现坏账或者更严重的倒闭现象,而是出于国家调控产能过剩和过量进口的考虑。
坊间亦有消息称,由于忧患中国经济增长放慢可能引发违约事件迭发,过去两年里中国监管机构已经请求银行减少对那些产能过剩行业的融资规模,例如钢铁以及水泥行业,也包括大豆行业。
“由于贸易商利用低息等手段扩大了大豆进口,国内整个大豆行业涌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相关部门曾频繁告诫过。”上述资深人士称。
不过,本报以贸易商的身份于4月17日向几家商业银行求证时,农行日照分行客户经理表示,监管部门没有下发政策限制为大豆进口企业开立信用证,但有可能一些企业授信额度不够,或者以前开立的信用证太多了,所以银行对其停证。
“我觉得银行不大可能停办企业的信用证。”上述商会负责人表示。
但不容归避的问题是,多年来大量、无序地进口大豆已经严重冲击和骚扰了国内市场。海关总署公开的数据显示,2014年前两个月大豆进口量激增,累计进口1072万吨,同比增长40.1%。
市场却消费不了这么多的大豆。一位行业协会的专家列举数据解释:中国人口占世界的1/5,全世界去年大豆产量是2.694亿吨,我国去年进口大豆6340万吨,我国去年自产大豆为1220万吨,加起来为7560万吨,也就是世界1/3的大豆来来 了中国,但实际消费也就5000多万吨,多出了2000多万吨,根源在于过量进口。
“一些企业进口大豆不是为加工,而是为融资,在市场不利的情景下不可避免地会涌现违约,也在情理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