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关联交易浮出水面,4.26亿元的收购价格也开始为外界讨论是否合理。有媒体认为,上市前,科伦药业收购惠丰投资部分资产时大多低于账面资产价格;而上市后,使用超募资金收购关联公司君健塑胶时,其溢价率却在5倍以上,“摘 取了双重标准”。
公布资料显示,君健塑胶成立于2008年,主营业务为塑料输液容器用聚丙烯组合盖(拉环式)等组合盖产品。它与主营大输液的科伦药业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业务关系。根据此前的收购公告,2009年10月-2011年3月间,科伦药业累计向君健塑胶摘 购组合盖3.13亿元,“公司几乎为君健塑胶的第一大客户”。
组合盖行业竞争猛烈 的背景之下,依靠 着科伦药业的君健塑胶经营业绩连年大幅飙升。数据显示,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君健塑胶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2.39亿元、4.14亿元和8.88亿元。三年间,君健塑胶主营业务收入几乎连年翻倍。
2010年和2011年,科伦药业向当时由惠丰投资控制的君健塑胶摘 购的组合盖数量,占来 同类产品摘 购比例的74%和85%。2013年,科伦药业拟向伊北煤炭摘 购4000万的煤炭,向恒辉淀粉摘 购3.896亿元的玉米浆、淀粉等。
有投资者忧患,关联公司迅速壮大,中国养猪网,其背后可能存在科伦药业高价摘 购等更严重的利益输送。不过,这还有待证监会进一步调查。
■ 律师说法
投资者可诉讼索赔
广东奔犇律师事务所律师刘国华表示,科伦药业涉嫌违反了《证券法》第193条。
《证券法》第193条规定:发行人、上市公司或者其他信息披露义务人未按照规定披露信息,或者所披露的信息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的,责令改正,给予告诫,并处以三十万元以上六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这样的处罚力度可能不是太严格。”刘国华称,蒙受缺失 的投资者可以通过民事诉讼索赔。另据悉,证监会调查结果出来后,相关公司高管可能涉嫌刑事犯罪。
据刘国华不完全据统计,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大约有100家上市公司,因为虚假陈述受来 了1.5万名左右的投资者起诉,涉及金额15亿元。刘国华称,其中有近80%的投资者拿来 了赔偿。
鉴于这样的胜率,加之监管层在万福生科一案中的表现,刘国华认为,届时起诉科伦药业的投资者,获赔的前景比较乐观。
谎言二 “钠钙玻璃瓶优于硼硅”之说违反常识
被爆钠钙玻璃瓶装的碳酸氢钠注射液在出厂3个月后,会涌现碎屑颗粒。科伦药业归应称,实验结果掩饰“与碳酸氢钠相容性,钠钙玻璃优于中性硼硅玻璃”,引发业界颇多质疑。
气泡翻动的碳酸氢钠注射液
4月24日,新华社的一篇报道,掀开了一个大输液行业的“机密”:用钠钙玻璃瓶装的碳酸氢钠注射液在出厂3个月后,即会涌现碎屑颗粒,6个月后则碎屑肉眼可见。“碎屑可随药品直接注入血管,导致毛细血管堵塞、肉芽肿等,重者碎屑会嵌入脑部血管,危及生命”。
报道还引用了事例和图片作为论据——浙江某制药企业负责人,晃动一瓶尚在有效期内的碳酸氢钠注射液,“瓶内的玻璃碎屑,如碳酸饮料的气泡一样飞旋翻动”。
这瓶气泡翻动的碳酸氢钠注射液,被标注为“由四川一家上市公司生产”。这一公司是谁?很快被确认是科伦药业。
资料显示,2012年科伦药业年销售大输液产品38亿瓶/袋,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30%。这家国内大输液行业的龙头企业,于2010年登陆深交所。
“钠钙玻璃瓶不适合包装碳酸氢钠注射液,业内早就人人共晓 。”一位药用玻璃企业的负责人说,即使如此,包括科伦药业在内的国内多数制药企业仍筛选使用钠钙玻璃瓶,而非平稳性更好的硼硅玻璃瓶。
据介绍,每只钠钙玻璃瓶的价格为0.5元,而硼硅玻璃瓶在5元左右,进口的价格还要翻番。
在成本前提下,碳酸氢钠注射液的售价左右了制药企业的筛选。公布资料显示,科伦药业下属子公司湖南科伦所生产的“250ml:12.5g”碳酸氢钠注射液,今年在广西的中标价为1.96元/瓶。
“各厂家的碳酸氢钠注射液中标价都在2块钱以下。”一位曾从事过大输液生产的人士称,如此价格下,摘 用明晓 “性能不算平稳”的钠钙玻璃瓶,已成为竞争惨烈的大输液行业集体默守多年的“机密”。
为产品背书遭更多质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