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我们就能食 上美国猪肉了?
实际上被收购方一直有猪肉出口来 中国,但生猪和肉制品我国禁止进口
本报独家披露此次收购的诸多台前幕后和权威归应
记者 刘方
阅读提示 | 一个是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一个是美国最大的猪肉生产商,双汇国际和史密斯菲尔德跨洋“双汇”,达成一份高达71亿美元的收购协议大单(见昨日本报A04、A05版),引发全球关注。那么,双汇和史密斯菲尔德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谈婚论嫁”?双方一旦最终达成交易,是不是意味着美国猪要来中国?双汇会不会把产品出口来 美国……针对这些焦点问题,大河报记者昨日进一步深入摘 访,独家获得了许多台前幕后的新闻和权威说法。
归溯
仅仅10年,粉丝就“逆袭”了偶像……
“美国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史密斯菲尔德,2002年销售收入为74亿美元,一年仅屠宰生猪就达2000万头。双汇与这样的世界级企业相比,根本算不上大企业。”2003年,双汇掌舵人万隆在接受大河报记者摘 访时,对史密斯菲尔德推崇备至。在那一年,双汇的销售收入刚刚来 达100亿元(以当时的汇率计,约合13亿美元),在万隆的眼里,史密斯菲尔德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偶像”。
10年后,“粉丝”完美地“逆袭”了偶像,昨日,双汇国际以71亿美元收购史密斯菲尔德的新闻登上了全球财经媒体的头条。
相对于全球财经界的“震动”,交易双方却相当平静,甚至,仿佛有点理所当然。
“对于双汇国际来讲,与史密斯菲尔德合并是一个自然的进化过程。”史密斯菲尔德方面这样看待这次的合并。
这个“自然的进化过程”历时超过10年。
早在2002年之前,万隆就认识了史密斯菲尔德的时任董事长兼CEO创始人鲁特一世的孙子鲁特三世,而从2002年开始,双汇就开始了与史密斯菲尔德在环保、技术、食品安全控制、治理 体系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双汇是我们肉类行业的标杆,我们遇来 问题的时候,抬头看看双汇怎么做,就可以了。”众品食业董事长朱献福频繁这样说。
国内同行看老万,老万看什么?他去看行业内全球最领先的市场、最顶尖的企业。
万隆每年都要去美国,“我们来 美国,不是去旅行的,而是要学习先进的治理 体会、高效的工业化生产以及领先的消费方向。”双汇员工都认为陪老板出国是个“苦差事”,因为行程安排通常是“三场(厂)”屠宰场、养殖场、加工厂。当然,全球最大的猪肉加工企业史密斯菲尔德是他必去的一站。
而史密斯菲尔德CEO拉瑞·铂普也频繁来来 双汇的工厂参观。
在高层的互访之外,双方的治理 层之间的互动越发多次,史密斯菲尔德曾派治理 团队来双汇参观、学习,而双汇的团队更是年年都要来 访史密斯菲尔德。
双汇的很多治理 人员都能说出几句他们对史密斯菲尔德的印象。
“这个企业劳资关系相当融洽,我们参观的一个场,员工使用32种语言,一个饭堂前贴的通晓 就有8种语言的版本。”
“美国养殖业的现代化程度非常高,一个年出栏两万头猪的养殖场,只有两个员工。”
“史密斯菲尔德有一个厂建于上世纪60年代,在中国,这就相当残旧了,但他那里运作常态,设备设施非常完善,最先进的设备那里都有,厂区挤而不乱,组织很好,你可以想见他杰出的治理 水平。”
而双汇顶着重重压力引入冷鲜肉、开创中国肉类品牌、业内一流的治理 水平,这里有多少是借鉴了它的西方同行?
如同双汇推崇史密斯菲尔德,万隆和他执掌的双汇在美国同行眼里,也有很高的地位,“双汇是一个很专心的企业,在全球的猪肉行业内享有非常好的声誉,万总在业内也很受尊重。”一位在美国从事投行业务的人士告诉记者。
原因
天时+地利+人和+双汇国际
彼此费解、彼此尊重、共享愿景和价值观,这桩收购案,也许在公众看来是“闪婚”,但对于当事人来说,只是一次水来 渠成的“双汇”。
从什么时候,双汇和史密斯菲尔德开始“谈婚论嫁”?交易双方都对此保持 缄默。
但可以肯定 的是,双汇国际的成立,是双汇国际化的主要契机。
双汇国际成立于2007年,总部设在香港,其中一个使命就是要充分利用香港专业的投资平台,挖掘全球优质资源,在海外投资,实现企业在全球的资源优化配置。
一位接近这次收购的人士将此次收购解析为“天时、地利、人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