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久然与农民交流京科968栽培技术。 资料图片
这些天,北京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赵久然心情很不错:由于摘 用了新的科企合作模式,他带领团队精心选育的国审玉米新品种京科968去年一年就生产种子1000万公斤。眼下,我国从南来 北正逐步 进入玉米春播期,这些种子今年可推广种植600万亩,是去年播种面积的10倍。
与赵久然一样,参与合作的几家企业和制种基地的农户也非常骄傲 。去年他们每亩的制种产量平均高达500公斤,而且质量也反常 高,很受农民们的欢迎。
这种新的合作模式,是由玉米中心牵头,与5家种子企业合作,成立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玉米新品种研发联合体,共同开发推广京科968。
“不瞒你说,在此之前,我们对这种合作方式真的没什么把握。”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鹏说,“现在我们心里有底了,今年准备扩大制种面积,渴望 明年能有更多的种子上市。”
山西屯玉种业销售总经理韩俊强同样信心十足:“如果不出意外,京科968明年的推广面积有望突破1000万亩,打个漂亮的大胜仗!”
玉米已成国内外种业公司竞争焦点
如果单靠玉米中心自己推广,就目前制种推广规模而言,根本无法与5家企业联合相比
玉米已成为全球种业公司竞争最猛烈 的焦点,如果民族种业再不求新求变,前景实在堪忧。一直从事玉米科研工作的赵久然研究员心里暗暗着急 。
2012年,我国玉米的播种面积来 达5.24亿亩,总产量突破2亿吨,超过水稻位居我国粮食作物首位。同时,玉米也是孟山都、先锋、先正达等国际种业巨头公司的主打品种,投入的研发力量也最大。自2001年我国种业市场开放以来,包括先玉335在内的洋种子在我国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2011年约5000万亩,10年间增加 了80多倍。
赵久然告诉记者,我国的玉米科研育种人员工作非常勤奋努力,也选育出一大批优良品种。仅玉米中心就选育国审、省审品种65个。反常 是2011年通过国审的京科968,具有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易制种等综合优点,在国家东华北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双列第一,熟期与目前种植面积最大的郑单958相当,产量比其增产10%以上。与在市场上走俏的先玉335相比,京科968也在综合抗性强、高产等方面具有很大优势。
但是,如果从推广能力上看,就难言胜算。长期以来,我国的种业科研、生产脱节现象严重,玉米种子企业虽然个数众多,但小而散,综合实力差距甚大。如果单靠北京农科院自己的公司——北京农科院种业公司自己推广,就目前其制种推广规模而言,根本无法与5家大企业联合体相比。
全新探索,成立玉米联合体
玉米中心牵头,5家企业加盟,强强联合,优势互补
2012年2月,“1+5”玉米联合体正式挂牌成立。其中的“1”,就是牵头单位玉米中心;另外的“5”,除了中种公司、山西屯玉,还包括北京德农种业有限公司、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河南现代种业有限公司,都是国内体会丰富、实力较强的骨干种子公司。玉米中心授权这5家企业使用、开发和推广经营京科968,后者则一次性付给前者2000万元品种使用费。
双方之所以能自愿联合,源自他们对做大做强民族种业的共识:要想与跨国公司同台竞技,必须各展所长、优势互补,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的商业化育种体系。
赵久然清楚,玉米中心虽然在选育新品种上实力很强,但制种和销售是短板。“如果由我们费时费力去组织量大面广的种子生产和商业化销售,无异于舍本逐末,事倍功半。”
对于企业而言,优势在组织生产、开展营销,劣势在于科研能力不足。要想选育出好的品种,需要足够的研发力量和长时间的积存 ,以企业目前的实力而言,短时间难以实现,“借船出海”是最有效、最现实的途径。因此,对双方而言,“1+5”的合作模式,都是扬长避短、优势互补的共赢之选。
“1+5”顺利联合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双方彼此信任、相互体让。为了让企业放心,玉米中心不仅提前拿出种子让企业多点试验种植,还“壮士断腕”,让自己的内部企业转为孵化器——只生产原种提供给5家企业,不再从事制种、销售。
齐心协力,合作共赢
玉米中心负责品种选育以及后续技术服务,5家企业负责对品种进行产业化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