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来 对大豆品种的研究,很多人都会想来 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这个成立仅仅6年的科研单位,在我国大豆研究的领域取得了累累硕果:推出“南农217”、“南农242”等四代17个粒用新品种;研制成功“南农菜用1号”等5个菜用新品种;在中、美两国分别以中、英文出版了《中国大豆育成品种的系谱估量 (1923 1995)》专著。
那么,在短短的时间内他们靠什么取得如此成就呢?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牛顿说过:“我的成功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我国大豆研究方面惟一的一位院士,现任中心主任盖钧镒院士感叹:正是有了前辈的努力才有大豆研究中心今天的成功。
国家大豆改良中心是经农业部批准,于1998年在大豆研究所的基础上,依靠 南京农业大学建立的。南京农业大学对大豆的研究可以追溯来 上个世纪初,南农大前身金陵大学的王绶教授于20世纪20年代就育成了我国最早的两个大豆品种之一——金大332;著名科学家金善宝院士研究过大豆蛋白质和脂肪;著名数量遗传学家、生物据统计学家马育华教授是大豆中心奠基人,为大豆科学事业奋斗了一生……一代代名家俊贤的呕心探索,让今天的大豆改良中心受益良多,中心在遗传资源、育种性状、新品种选育、材料创新、数量遗传、育种方法、应用生物技术和基因组学等多领域均取得开创性成果,为国家培育了一大批高层次大豆科学研究人才。
走在创新的前沿
“粒大世界第一,味美大豆之最,香甘酥糯可口,养猪网,久食保健长寿 ”这是人们对宁选特大黑豆的赞赏。而宁选特大黑豆仅是南农大国家大豆改良中心选育的众多大豆新品种中的一种。
为了能够培养新品种、推出新成果,中心环绕 育种发展大豆种质研究,搜集、研究了我国南方地方品种为主的资源1.5万份。研究了中国1923-1995年间育成的651个大豆品种系谱,追溯来 348个祖先亲本,估量 了各亲本的质、核遗传奉献,回纳了75份核心亲本。
研究中心的人们认识来 ,只有创新才能够真正让中国的大豆产业走在世界的前沿。他们与日本学者合作,进行了我国栽培大豆与野生大豆不同生态类型间遗传距离的估量 ,提出了我国栽培大豆起源于南方原始野生大豆群体,起源地在南方的新论据,进一步发觉了中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是南方野生大豆的变异中心和可能的大豆起源中心。
中心设计并主持了我国大豆攻关计划,建立起三个层次的育种体系,促进了全国高产稳产、抗病虫和品质育种基地的建立。
南农493 1和1138 2作为亲本材料分别衍生出18个与13个新品种,在黄淮大豆区和南方大豆区种植6000多万亩,取得了庞大的经济效益,作为优异亲本获1997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此外,包括宁选特大黑豆、南农丹青豆等在内的试销出口的菜用品种也在江苏、浙江、上海等5个省市投入生产,南农大国家大豆改良中心从此把绿色的种子撒向了整个世界。
依靠科研的力量
为了保证研究中心的科研条件,经批准建立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后,农业部分三批共投资1000余万元,国家基地建设投入400余万元,加强基础设施和研究条件建设。新建了世界第三大规模的中短期种质资源冷库及试验用房,同时又建造了烘干仓、室,添置了玻璃结构温室、晴雨晒场、排灌站等急需的设备,摘 购了目前国内外先进的仪器设备167套,中心的人员笑称,这次真是武装来 了牙齿。
硬件设施上去了,软件水平也不能示弱。人们都说,盖钧镒院士和他的科研群体是一支反常 能斗争 、反常 能食 苦的队伍。的确,中心成立以来,这支队伍已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190篇,为国家培育了91位硕士和41位博士。他们的研究成果“大豆品质资源的生态、遗传特性及其育种应用”、“中国南方大豆地方品种群体特点和优异种质的挖掘、遗传和选育”,分别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体系的分离估量 方法》又获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农业部国家大豆改良中心
经农业部批准,依靠 于南京农业大学的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将于1998~2000年建成。该中心是在原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的基础上,集全校有关大豆研究的骨干组成。国际晓 名学者盖钧标先生为该中心首席教授。中心座落在新建成的金陵研究院内。
国家大豆改良中心的主要职能将是着眼世界大豆科研前沿水平,利用我国资源优势,开展服务于全国大豆育种的种质研究和改良工作,包括:组织和和谐 各分中心工作;组织全国作物亲本资源的搜集、引进、鉴评、交流和交换工作;开展作物育种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以育种材料、方法和种质的创新为主,为全国农业科研、教育单位提供优良的亲本材料和种质;代表国家与国际大豆研究机构进行合作交流,引进国际资金及先进技术。
中心由以下4个研究室组成:
大豆种质资源研究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