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国产大豆出油率16%,出粕率80%,压榨成本:100元/120元/150元 单位:元/吨
另外,从生产技术方面来看,中国目前大豆浸油工业90%以上摘 用“高温脱溶”工艺。而“高温脱溶”所得豆粕,在高温作用下,蛋白质发生“过度变性”,目前国内、外在理论与生产实践方面,均认为“过度变性”的豆粕,已失去加工功能,只能用作饲料。大豆每吨加工效益在60元以下,80%以上的浸油厂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大豆浸油工业目前也急需具有共性的、“企业自救”的高新深加工技术来应付大豆加工业的严肃 形势。
三、发展机遇
1.国家政策大力扶持,机遇良好
国务院颁布的《中国营养改善行动计划》和《九十年代中国食物结构改革与发展纲要》分别提出请求:“中国成年人,平均每人每日蛋白质摄取量不低于75克”、“安排好豆类作物的发展计划,并制订有效的扶持政策,加快发展”。国务院将蛋白质和大豆制品供给作为一项国家基本政策,向全民提出具体请求,这是发展大豆蛋白加工产业的最好机遇。中国政府不断实施“大豆行动计划”,国家相关部门把大豆蛋白的开发作为工作重点,各地政策也大力支持、鼓励 、扶持大豆蛋白产业的发展。中国近期实行农业税免税政策大大降低了农民负担,刺激了大豆的生产,进一步给大豆蛋白生产带来有利的影响。对于大豆分离蛋白和浓缩蛋白产品,中国实行出口退税政策,极大刺激了国内蛋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主动性。同时,中国摘 用睦邻外交政策,与周边国家加强经贸往来,加入WTO,与东盟签定自由贸易协定,与澳大利亚、欧盟、俄罗斯、印度、加拿大、拉美等国家、地区合作,也为中国大豆蛋白占据 市场创造了很好的“大环境”。
2.品质竞争优势显然,前景辽阔中国大豆有其特有的优势
中国大豆是高蛋白品种,籽粒中蛋白质含量高达48%~50%,氨基酸平稳 优于其他植物蛋白,是一种重要的优质植物蛋白资源,而美国大豆是高脂肪品种。中国大豆还有一个显然的优势就是,它是非转基因大豆,因此,中国的非转基因大豆及其制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其市场上需求更大。
3.国内生产供不应求,需求巨大
据有关专家估量 ,中国大豆分离蛋白的年消费量来 达8万吨没有问题,按国内价格运算 ,产值可来 达180亿元。其中仅饮料行业就可应用6万吨,接近100亿元的产值。据估量 ,中国对大豆蛋白的消费量将会不断上升,不排除每年增长10%以上的可能。中国人均日缺少蛋白质在8克以上,仅中国一年全民蛋白质需求理论补充量就在350万吨左右,相当于大豆及其制品700万吨。而中国目前除传统大豆加工品外,现代工业化大豆加工能力不超过50万吨(包括分离蛋白、速溶豆粉、脱腥豆粉等), 即生产量不足需求量的十分之一,为中国大豆蛋白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辽阔的市场。
四、大豆蛋白—新的行业增长点
大豆蛋白加工是最近10多年来中国大豆加工利用的新趋势。其加工工艺和传统大豆加工工艺的区别在于大豆经过浸出法提取油脂后,豆粕在低温条件下脱除溶剂,大豆蛋白质基本不变性。利用此低温脱溶豆粕(俗称白豆片)可以进一步生产出大豆蛋白粉、大豆组织蛋白、大豆浓缩蛋白、大豆分离蛋白等大豆蛋白产品。
1.企业现状
中国现今已有30余家生产大豆蛋白的企业,可以生产大豆组织蛋白、大豆浓缩蛋白、大豆分离蛋白。其中,大豆分离蛋白是主要品种。2002年,这些企业使用大豆40万吨。其中,大豆组织蛋白的生产使用大豆5万吨,大豆分离蛋白和大豆浓缩蛋白使用大豆20万吨。尽管现在大豆蛋白系列产品在大豆产业中还不占影响地位,但是从发展方向看,大豆蛋白系列产品的加工具有辽阔的发展前景。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仅有吉林前郭、黑龙江三江、湖北云梦等少数厂家生产大豆蛋白。近几年,随着中国植物蛋白应用市场的日益扩大,特别是肉类制品行业应用量的迅速增加 ,国内又纷纷投资兴建大豆分离蛋白加工厂,如双聚拢团、九三油脂集团等实力雄厚的企业。目前,中国国内大豆蛋白厂已超过40家,设计生产能力超过20万吨/年。加上新增的生产线,2005年底生产能力突破30万吨/年的规模,与美国不相上下。中国大豆蛋白企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新产品开发滞后,产品品种较为单一,应用领域窄,产品附加值低。产品质量远低于国际水平,尽管价格较低,但销量依然无法提高。生产规模普遍偏小,导致成本高,竞争能力偏弱。国内大豆蛋白企业的融资能力不强,在产业集中度较低的情景下,无法实现产业大规模扩张。缺乏强有力的品牌宣传,缺少龙头企业。
从大豆蛋白企业的分布来看,中国的大豆蛋白企业已从关外的松花江流域、辽河流域来 关内的黄河、长江流域,广布来 中国的东北、西北、华北、华中、华东地区。这其中,黑龙江9家、吉林2家、辽宁1家、河北2家、内蒙2家、山西1家、山东13家、河南6家、湖北2家、甜肃1家、江苏1家、浙江1家。从产量上看,山东最大,黑龙江次之。从新上的项目来看,黑龙江、河南最活跃,均有几万吨的增幅。中国最大的大豆分离蛋白生产基地———湖北云梦植物蛋白厂设计大豆分离蛋白年生产能力可达6000吨,1999年实际生产2300吨,目前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来 达一半以上。
面对大豆蛋白这一快速成长的市场,众企业各施拳脚,行业竞争趋于猛烈 ,跨国公司也在主动觅 求商机。以世界500强杜邦公司为例,2001年,杜邦收购了湖北云梦县的蛋白厂;2002年5月合资成立杜邦郑州蛋白有限公司;2002年10月合资成立杜邦双汇漯河蛋白公司,三家企业共同构成了杜邦在内地蛋白质生产基地的布局。杜邦代表了很多跨国公司在中国扩张的模式,即筛选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在完成合作和并购后,也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生产和营销网络。ADM公司则在2004年于山海关建立了大豆浓缩蛋白生产基地。金城油脂公司则在江苏建立了一家大豆蛋白纤维工厂。
从大豆蛋白企业的经营模式来看,具有以下特色。
模式一:大豆蛋白加工的同时,也从事大豆油脂、磷脂等产品开发生产,部分企业还参与大豆和豆粕的期货交易。代表企业包括大连华农,九三油脂,ADM,杜邦等。
模式二:以科研院所为代表,主要从事大豆蛋白和磷脂类产品的生产开发,同时对外提供加工技术服务和新产品专利转让。代表企业包括中食都庆,营口渤海等。
模式三:一些实力较弱的大豆蛋白加工企业则主要依靠单一大豆蛋白的生产销售获取利润。包括了中国内地的许多生产大豆蛋白的中小企业。
2.产品结构
当今,在欧美市场上,大豆食品种类增加 来 万余种。各种大豆食品随处可见,如大豆汉堡、大豆热狗、大豆蛋糕、大豆冰淇淋、大豆奶酪、大豆饮料、大豆奶、大豆烘烤食品等。中国在大豆蛋白制品的应用方面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生产的大豆蛋白(包括浓缩蛋白)90%以上为食用级的凝胶型产品,产品质量水平接近,即趋于同质化,这加剧了大豆蛋白厂间的竞争。来 目前为止,虽然国内大豆分离蛋白厂总的年设计生产能力达5万吨以上,但是国内大豆分离蛋白的生产工艺大同小异,产品品种单一,功能特性较差,质量较美国同类产品相差较大,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远远低于进口产品,尽管进口的大豆分离蛋白有的是用转基因大豆生产,而且价格高于国产同类产品30%左右,但消费者还是喜爱选用进口产品。另外,国内大豆分离蛋白生产过程中的豆渣、乳清液没有充分地利用,使生产成本全部集中在大豆分离蛋白上,反常 是未利用的乳清液造成的环境污染,使一部分大豆分离蛋白厂被迫停产,因此中国大豆分离蛋白的实际生产能力在2万吨左右。
中国大豆分离蛋白的生产技术、设备与国际水平差距甚远,目前只能生产添加来 肉类食品中的蛋白粉,脱皮、脱脂和溶解指数都达不来 发达国家水平。如国内大豆分离蛋白设备的脱皮率在60%~80%,而国外设备来 达95%~99%;氮溶解指数国内小于75,而国外大于85甚至在90以上。反常 是国内产品溶解技术不过关,遇来 碳酸性饮料即涌现沉淀。中国大豆分离蛋白的生产所用的喷雾干燥器普遍没有造粒功能,这也制约了蛋白品种的开发。另外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中国存在着研究规模小,研究者与生产者脱钩,生产企业盲目发展的状况,有些技术含量不高,过百亿元的市场面临着被国外产品夺 占的危机。
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宠物食品也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些都为大豆蛋白制品市场的迅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因此,大豆蛋白制品的生产有着辽阔的市场和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油脂加工企业外来竞争的压力、国内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的对健康产品的需求,低温豆粕持续化生产技术的成熟为大豆加工企业产品线延伸创造条件。油脂企业的加入,将很快提高大豆蛋白的市场供应量,蛋白市场竞争将越发猛烈 。
3.市场需求
中国大豆分离蛋白的年消费量超过8万吨,产值可来 达180亿元。中国对大豆蛋白的消费量将会不断上升,分析年增长10%以上。中国分离蛋白、速溶豆粉等的加工能力不超过50万吨,生产能力不足需求的1/10。因此中国大豆蛋白产业实际上并不会因为国内市场的临时疲软低迷而衰落。相反,它的市场发展空间很大,且正处于一种上升势态,它将向更健康、更合理、更科学的趋势发展。
中国的大豆分离蛋白和浓缩蛋白主要集中应用在肉制品上。目前中国肉类年产量达7000万吨,约占世界肉类总量的30%。但是深加工比率仅有4%~5%,而发达国家的比率则达50%~70%,与国外的差距还很大。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今后肉制品深加工将会不断连续地发展,它对大豆分离蛋白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加 。按30%的深加工产品比率计,中国大豆蛋白年需求量将达30万吨,市场容量惊人。
中国每年的奶类产量超过千万吨,如果普遍添加大豆分离蛋白,其需求量也是一个很大的数字。这与实际2000吨的用量相比,还需要大力开发。当然,国内乳用大豆分离蛋白的产品质量、价格成本等问题也需要解决。
饮料、冰制品方面,中国所需的大豆蛋白产品均是从国外进口。由于进口产品价格等因素的制约,国内实际用量并不很大,但潜在的需求量达5万~6万吨/年。大豆分离蛋白在面制品中应用的成效十分令人骄傲 ,但鉴于大豆分离蛋白价格昂贵及国人消费承担 能力的限制,中国在大豆蛋白的其他一些应用领域还是空白。
中国是面制品消费大国,每年消费上亿吨。随着社会发展及技术进步,大豆蛋白在面制品中应用前景诱人。以大豆分离蛋白为主要原料的营养保健产品近几年市场消费增幅很大,在中国形成了“大豆蛋白”热。仅安利公司,大豆蛋白质粉年销售额就超过30亿元,其他厂家发展也很快。
中国国内大豆蛋白的需求主要在肉制品应用方面,约6万吨,集中在双汇、江泉、雨润、金锣等少数大客户手中,其他多为一些散户。近几年营养品发展很快,对大豆蛋白的需求超过6000吨。糕点对大豆蛋白的需求约2000吨,全部依托 进口。
中国饲料级大豆蛋白目前只是处于市场开拓阶段。像中国这样一个养殖和饲料大国,今后对大豆蛋白饲用级产品的需求将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大豆组织蛋白在中国的产量在6万吨左右,其中以大豆分离蛋白为原料的产品比例很小且多以高档产品销售。随着人们消费能力增加 ,该领域的年需求在将来应该不下10万吨。其他素食、素肉等产品也连续推出市场,其中以大豆蛋白为原料的产品也有不少,这对大豆蛋白工作者是一个很大的鼓励 。另外,中国也连续地进行大豆蛋白应用领域的研究和开发,且力度也是前所未有的。反常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企业也开始加入来 这一行动当中。
当今世界应用大豆蛋白的国家已超过100个,特别是日、美发达国家应用程度较深。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应用程度较低,主要集中在肉制品方面且不普遍。
4. 行业前景
综上所述,对未来大豆蛋白行业发展做出如下估量 与猜测 :
(1)国内、国际大豆蛋白的市场发展空间很大,远未饱和,中国大豆蛋白产业的发展空间亦很大,今后将会有很大的发展。
(2)2004年大豆蛋白市场状况恶化,而且不少大型新建项目会使这种状况雪上加霜,致使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大豆蛋白行业重新洗牌,一些劣势企业将被迫出局或被吞并,甚至停产、破产。
(3)专业化、精细化、规模化将是今后大豆蛋白行业发展的趋势。大规模的企业,生产和治理 成本都将大幅下行。因此,它们有更大的利润空间来招揽高素养的优秀人才加盟,能形成人才、治理 、经营、生产的良性循环。相反,小规模企业在方方面面的竞争中则捉襟见肘,走向恶性循环,直至被剔除 。
(4)大豆浓缩蛋白将有很大的增幅,大豆蛋白产品的结构比例将向多样化趋势发展,大豆浓缩蛋白的比例将占有重大比例。从新建、预建的大豆蛋白项目可以看出这种方向。
(5)国内有实力的企业大规模上马大豆蛋白项目,使大豆蛋白形势更差,外资持观望态度,在近一时期内不可能大量涌入中国大豆蛋白行业。
(6)中国的新建、预建大豆蛋白项目规模巨大,且企业数目多,今后若想在此行业成为龙头企业越发困难。因此,今后大豆蛋白企业之间的混战不可避免,而且相当残酷猛烈 。
(7)国外市场销售渠道近期虽然不通畅,但国外市场不断增长的强盛需求及发展,依然是中国大豆蛋白营销开拓的重要部分。今后,中国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将连续 增大,国内企业应该做出应付因国际市场变化而引起的风险准备。
(8)国内大豆蛋白企业的研发脱节、体系松散、信息不畅等缺陷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将表现得更显然,有可能成为一个致命的弱点。在今后,各企业可能迫于压力在这方面有所改善,但彻底去除这种劣势在短时期内还很难实现突破。
备注:本文节选自中国轻工出版社2006年新版《中国食品产业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