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和油、强化油、生物柴油等
2004年,全球用于加工的大豆占总产量的82%,大豆制品销售额平均年增长12%。美国和日本是全球大豆加工强国,产品种类多,应用领域广。近年来,大豆主产区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加工业正迅猛增长。中国近几年的大豆初加工能力平均为5000万吨。至2005年,中国大豆的年加工能力已接近6800万吨。“十一五”末,基本形成中国现代大豆加工业的构架,实现工业化大豆食品占大豆食品总消费量的40%以上。然而国际大豆市场风云变幻,中国的大豆加工业正经历着全行业巨额亏损的局面。
分析2005年中国大豆产量为1700万吨,大豆进口可能来 达2450万吨左右,豆油进口也可能来 达200万吨左右。中国大豆加工行业对国际市场的依存程度正在逐步加强,国际市场大豆价格的变化对国内市场价格的影响力也在连续加大。也可以说,国际市场大豆价格的涨跌决定着国内市场大豆价格的变化趋势。
2005年2月以后,由于南美洪涝天气、南美大豆减产大豆粕价格暴涨,国内大豆期现货行情在2月下旬至3月下旬经历近1个多月爆涨。国内市场却由于进口大豆来 港数量增加 ,大豆供给充足,油粕价格归落,大豆制油利润萎缩;2005年4月来 5月间,国内大豆购销市场整体处于相对停滞之中,价格也小幅振动走弱。随着天气转暖,能源需求下行,同时中国减少对铁矿石、煤炭等产品进口,国产大豆价格受油粕价格归落影响不断走弱。随着国际豆价的归落,中国大豆市场价格也由2004年初的4500元/吨跌至2005年初的2800元/吨。
受之影响,国内大豆加工厂在高成本的大豆原料库存压力下,涌现严重的全行业亏损局面。大豆加工利润也由年初的1000元/吨降至目前的500元/吨。另外,中国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也对大豆行业造成不小的影响。诸如:一方面,政府请求严厉把关贷款审批制度,这使得财务状况本已恶化的大豆加工企业再度限入资金越发不足的窘境;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步入加速发展的时期,各行业对煤炭、电力等能源的需求大幅增加 。与此同时,中国2004年也遭遇了越来越重的"能源荒"。一些主要大中城市被迫摘 取各种形式的限电措施,使油脂加工企业面临新的开工逆境;此外,公路治超的整顿力度加大,进一步提升了包括大豆产品在内的所有社会商品运输成本的增加 。而在大豆加工行业中,无论是原料的运输,还是产成品的销售,都非常依托 公路运输。所以说,运输成本的变化直接导致大豆加工业的利润随之反向变化。因此,2004年一度被业界称为油脂企业的"寒冬年"。
3.中国大豆加工业存在的问题
在过去的10年里,大豆消费量虽然有小幅震荡,总体上,依旧出现 出连续上升的方向,反常 是近两三年中国大豆加工业取得了迅猛发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反常 是入世以来,进口大豆对国产大豆的冲击加大,加工利润大幅缩水,中国大豆产业形势越发严肃 。
第一 ,大豆产业链衔接不够。中国大豆的主产区在东北三省,反常 是黑龙江,而中国大豆的加工厂主要集中在东南部沿海地区。这就造成了大豆主产区的产品不能就地转化,运输来 南方的运输成本很高,不少南方企业都摘 取直接进口的方式。农民的产品由于不能及时销售,影响了当地农民的收入,削弱了农民种植优质大豆的主动性;大豆的质量得不来 提高,反过来又影响加工厂提高生产效率,造成即使在主产区或离主产区较近的大豆加工企业也不乐意使用当地产大豆,形成了恶性循环。
其次,部分大豆加工企业的规模较小、设备陈旧、技术水平低、产品单一,导致大豆加工业的深度开发程度和综合利用率很低,竞争力不强,其产品品种、质量与数量与国家先进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
同时,认识误区的存在,也阻碍大豆深加工的发展。由于没有专门的宣传,对大豆的营养价值的深入认识不够,减少了市场对大豆深加工产品的选购率。中国经常食用的仍是一些传统的大豆食品,这些食品的产销形式都很落后,很少有机构和企业对此进行专门投资和研究。
以上问题的都直接导致中国大豆食品行业举步维艰、任重道远。
二、市场竞争
1.市场空间
全球食用油市场平稳增长,一样 每年增速为3%-5%。总部位于汉堡的行业刊物《油世界》表示, 2005/06年度豆油产量增至3,养猪网,470万吨,将超过3,436万吨的预期消费量。就中国市场而言,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食油9公斤以上,农村人均消费食油8公斤以上。如果加上食品加工等用油量,全社会人均消费食油量可能已来 达11.5公斤左右,食用油消费总量约1700万吨左右,其中进口量约为450万吨。总体而言,国内植物油供给相对充足、市场需求平稳。
图3和图4是2004年中国食用油市场的消费构成和来源。
2.豆油加工行业
国内食用油市场潜力庞大,一样 每年有3%-4%的增长。中国大豆加工的最大行业是浸油业,年加工大豆能力已超过3000万吨,是中国大豆产量的2倍以上,但是效益低下,平均吨加工利税≤50元。
不同地域的油脂企业由于受其自身条件的限制,企业生产成本、销售、纯利情景也各不相同。沿海企业,其进口油料进厂接卸、产品出口费用低;产成品主销区的企业,其产品销售市场优势大、出货及时、运出费用低;原料主产区企业占据原料购进和原料运输优势。总体上,豆油加工企业全部依靠规模效益,日加工能力在1000吨以下的中、小工厂,半数以上处于倒闭、停产、半停产状态。
月以前,平均加工每吨大豆的亏损约为100元,6月份则上升来 160元左右,进入7月中下旬以来更是高达200元以上。目前国内榨油厂的亏损很大程度上还是国内供大于求的环境造成的。海关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在2005年上半年进口大豆数量来 达了1201万吨,较2004年同期提高了33.6%,节余下来的这些进口大豆价位比较高,也是造成大豆加工业亏损的因素之一。图5是2004至2005年度进口大豆的消耗去向,益海、中粮和华农是中国使用进口大豆最大的企业集团。
事实上,国内的压榨能力又是远远过剩的。截至2004年12月31日,中国共有日处理大豆200吨以上的大豆压榨企业169个,总加工能力为日处理大豆23.37万吨,按300个工作日运算 ,折合年加工能力7010万吨。中国现有大豆压榨能力是豆粕市场实际需求的2.6倍以上,大豆压榨业的年综合平均开工率不足40%。下表是2004年度总产量10万吨以上大型食用油加工企业名单。
表4-3 2004年度总产量10万吨以上大型食用油加工企业名单
1
中国粮油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2852764吨
2
嘉里粮油(中国)有限公司
1570477吨
3
三河汇福粮油集团有限公司
420052吨
4
江苏南通宝港油脂发展有限公司
357640吨
5
黑龙江九三油脂有限责任公司
339579吨
6
河北秦皇岛金海粮油工业有限公司
262463吨
7
中国植物油公司
193985吨
8
河南爱厨植物油有限公司
185794吨
9
金光食品(宁波)有限公司
173975吨
10
福建金石制油有限公司
160000吨
11
上海良友(集团)有限公司
155724吨
12
莱阳鲁花浓香花生油有限公司
154727吨
13
广西防城港新海油脂工业有限公司
148949吨
14
宁波正大粮油实业有限公司
143837吨
15
山东香驰粮油有限公司
119288吨
16
深圳市南顺油脂有限公司
117500吨
17
河南许昌山花实业有限公司
109800吨
18
沈阳金豆食品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