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社08月15日讯
作为大豆原产国,我国栽培大豆的历史非常悠久,中国的大豆曾经享誉世界,可以说,大豆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对保证 粮食生产安全有着重要意义。然而,近年来,我国的大豆市场遭遇剧烈震荡,进口大豆的数量迅速增加 ,对外依存度超过80%。与此同时,前不久农业部批准3种转基因大豆进口,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国外大豆占据国内大部分的大豆市场,国产大豆究竟能否守住最后的壁垒?我国的大豆产业究竟该何去何从?本期,来自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韩天富研究员做客中国农业新闻网,接受本报记者摘 访,他就我国大豆产业的发展与大家进行探讨,带我们一起走进大豆的世界。
记者:目前国产大豆的自给率仅为20%,形势非常严肃 ,甚至有不少声音质疑,还有没有保持的必要?您怎么看待国产大豆目前的形势?
韩天富:2012年,我国进口大豆5838万吨,国产大豆约1300万吨,自给率仅为20%,形势的确非常严肃 。进口大豆比重过高,不仅严重威逼 我国粮食、油脂供给安全,而且使饲料业、畜牧业、食品加工业受制于人,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万一涌现进口大豆运输通道受阻、货源紧张、价格急剧震荡等尤其 情景,甚至会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平稳。因此,平稳和适度恢复大豆种植面积,连续提高单产水平,保证国内食用大豆的完全自给,保持 油用大豆的生产能力是十分必要的。这一点必须保持,不能舍弃 。
我觉得认识国产大豆的形势,需要从消费和生产两个方面来看。
从消费的角度看,过去20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连续提高,我国对植物油脂和饲用蛋白的需求量增加 很快。大豆是粮食、油料和饲料兼用作物,市场需求量迅速攀升,供求缺口连续扩大。但由于我国发展大豆生产的空间有限,只好通过大量进口大豆来满足市场对大豆油脂和饼粕的需求,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和加工国。
客观地讲,进口大豆对于满足市场需求,改善人民生活,平稳 国际贸易是具有主动意义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面对进口大豆冲击的不利市场环境下,我国大豆生产的规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并没有萎缩,而是显然扩展;总产量不仅没有下行,反而有所增加 。2005-2007年与1995-1997年进口大豆大量进入中国的时候比,全国大豆种植面积增加 15.4%,总产增加 8.7%。在四大粮食作物(水稻、和大豆)中,大豆面积和总产量的增幅均居第二位,生猪价格,仅次于玉米。2008-2010年,全国大豆种植面积均在850万公顷以上,总产量保持 在1500万吨左右。大豆面积显然下滑开始于2011年,其主要因素是国内玉米价格较高,效益好于大豆,挤占了大豆种植面积。另外,政策导向也有利于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发展。
从总体情景看,过去20年里,我国大豆生产的规模是基本平稳的。只要政策得当,技术跟上,保持 和适度发展我国大豆生产是完全可以做来 的。
记者:那么,您认为国产大豆的出路在哪里?有什么计策 ?
韩天富:第一 ,要准确把握大豆在我国农业生产和粮油供给中的重要地位,明确发展目标。一是要保证食用大豆的完全自给,二是要保持 油用大豆的生产能力,三是要充分发挥大豆在农业不断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我们每年需要食用大豆1100万吨左右,基本由国产大豆供给。今后,食用大豆的数量还会连续增加 ,需要扩大生产规模以保证国内市场对食用大豆的需求,同时,主动拓展国际市场。
我国油用大豆市场基本上被进口大豆垄断,但我们在科研方面决不能舍弃 高油大豆品种的选育,在生产方面也要保持 一定的规模,以保持 油用大豆的生产能力,规避由于市场变化等原因产生的大豆油脂供应风险。
大豆具有共生固氮的能力,化肥用量小,有助于建立低碳高效环保的可不断农业生产体系。目前,美国、巴西、阿根廷等既是玉米主产国,又是大豆主产国。他们的玉米、大豆单产高、生产成本低与实行玉米与大豆的轮作有很大关系。我国农业要不断发展,也要把大豆纳入轮作体系。建议在东北北部地区实行大豆隔年轮作,在东北中、南部玉米主产区,每种植2-3年玉米,要轮作一次大豆。在黄淮海冬小麦产区,要每年或隔年种植夏大豆。
第二,在政策方面,建议将国家对粮食生产的扶持政策一视同仁地落实来 大豆生产中。目前,扶持大豆生产的政策与玉米、水稻、小麦等高产作物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