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隆的国际梦快实现了。
5月29日晚,这位73岁的董事长宣布,双汇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双汇国际)将以47.18亿美元收购全球最大生猪与猪肉生产商史密斯菲尔德(Smithfield,NYSE:SFD,下称SFD)全部股份,并承担其23.04亿美元债务,总对价约71亿美元,如获批准,将成为迄今“中国企业”赴美最大整体收购。
双汇国际是深圳A股上市公司双汇发展(000895.SZ)的控股股东。说是中国企业,实际“国际范”十足。双汇发展年报显示,双汇国际的主要股东包括注册于英属维尔京群岛的雄域公司及鼎晖投资、高盛、新天域和淡马锡、马来西亚郭氏集团等。
中国已经跃居全球猪肉第一消费大国,且消费量逐年看涨;而美国猪肉人均消费量不断走低,但其生猪出场成本却比中国低三成至四成。拓宽后的中美猪肉贸易通道,将挽救生产过剩的SFD,壮大双汇的实力,并购貌似双赢。
收购发生的另一背景,是中美资本市场间存在的庞大估值差异。中国是全球平均PE最高的资本市场,SFD的资产如果通过某种方式注入A股上市公司双汇发展,将可获得比原先 高出2倍-3倍的估值。资本界人士指出,这是本次收购的幕后推动力。
不过,双汇发展的投资者短期内无法分享本次收购带来的好处。目前尚无法获晓 双汇国际下一步如何处置SFD的资产,即使海外资产被注入双汇发展,但双方能否顺利完成整合、发挥协同效应,亦不容乐观。两家公司在产业形状、发展阶段和治理 文化等方面的庞大差异,让这桩交易的风险与金额同样庞大。
双汇与SFD的合作,始于2009年。当时双汇的想法仅仅是建立一家合资公司,让美国猪肉得以大量出口来 中国。
此前的2008年,中国刚刚迎来了一轮猪肉价格的上涨高峰。中国首次超过日本,创全球猪肉摘 购量之最。
成立于1936年的SFD,拥有高度机械化的养殖场、肉类加工厂及一系列家喻户晓的肉制品品牌,生产量占美国猪肉市场份额的15%,超过其三大竞争对手的总和。2009年,SFD涌现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亏损1.98亿美元,主要因素是饲料成本的大幅上涨,且整个美国都开始面临生猪养殖过剩的问题。
这桩合作,被突然爆发的全球“猪流感”疫情打断。2009年,中国政府一度暂停从美国、墨西哥等市场进口猪肉,合资计划搁浅。为应付财务压力,SFD不得不出售旗下品牌Maverick(万威客),将其以1.94亿元转让给了中国最大的粮油食品企业中粮集团。
此后四年间,双汇通过旗下的双汇进出口贸易公司,将SFD的猪肉源源连续进口来 中国。这些猪肉被冰冻在零下30摄氏度以下,从SFD的屠宰场,经过20天来 30天的海运,抵达中国海关。
贸易让双方获利颇丰。中科易恒(北京)现代农牧信息研究院首席专家冯永辉接受《财经》记者摘 访时称,受益于土地、饲料和水的充足供应,美国猪肉的生产成本只有中国的一半。2012年,中国猪肉均价为26元/公斤,而进口猪肉价平稳在15元/公斤,即便加上运费和关税,进口猪肉的价格优势依然显然。“猪肉进口生意的利润率最高可达50%,根据猪价的不同周期,每吨进口猪肉的利润在3000元来 1.5万元不等。”
2011年,中国猪肉进口量从40万吨暴增至130多万吨,SFD对中国(含香港)的猪肉出口数量,来 达了美国对华猪肉出口总量的38%。同年,SFD净利润上升至5.21亿美元。其2011年财报称,“对外出口的增加 ,是其扭亏为盈的主要因素之一。”
2012年,来自SFD的冰鲜猪肉占双汇总原料额的10%。这些猪肉进入了中国的批发市场和餐饮服务渠道,而非超市等零售渠道。顾客在中国饭店可能食 的是美国猪肉,但对此并无意识。
问题很快涌现了。SFD和双汇的美国贸易公司发觉,猪肉产业链始终被中国各级政府牢牢控制,他们的跨国推销遭遇来 了中国繁琐的检疫规则、贸易保护主义及纷乱 分销渠道的阻止 。
调控猪肉进口量,已经成为国内实现猪肉供需平稳 的重要手段之一。今年,中国猪肉价格走低,国内猪肉供过于求,中国政府再次提高了进口猪肉的检疫标准,并且请求有第三方检验确认。相比之下,大部分国内区域性屠宰企业的猪肉,经简单检疫甚至不经检疫,都可直接进入农贸市场,这已成为行业潜规则。
另外,双汇从SFD进口的猪肉,大部分被二级批发商买走后制成熟食进入餐厅和食堂,与美国Hormel(荷美尔)等直接进入中国货架的进口肉制品相比,利润率低,无法形成品牌影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