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16 13:47:27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网络版 暂无网友评论
浏览字号: | | 通过Email举荐 给好友:
在中国,有1亿人口依托 大豆生产,涉及6000万农民和近百万大豆加工企业职工就业。中国还是大豆品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拥有90%的野生大豆资源,有相宜食用、加工的3500多种大豆栽培品种。同时,中国每年进口数千万吨大豆,占据国际大豆产量的1/4份额。
然而,中国大豆危机四伏,中国大豆产业面临崩溃。
中国,对于大豆,没有定价权。进口依存度过高、生产方式落后、产业战略不清、产能严重过剩、产业链不完善、进口大豆涉嫌倾销,种种原因造成了中国大豆岌岌可危的局面。
中国有1.5亿亩土地适合大豆种植,每年大约有1600万吨非转基因大豆出产。大豆产业又是一个产业链很长的产业,涉及来 种植、油脂加工、食品加工、养殖业、医药、化纤等多个行业。在中国,有1亿人口依托 大豆生产,涉及6000万农民和近百万大豆加工企业职工就业。中国还是大豆品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拥有90%的野生大豆资源,有相宜食用、加工的3500多种大豆栽培品种。
同时,中国每年进口数千万吨大豆,占据国际大豆产量的四分之一份额。
然而,中国大豆危机四伏,中国大豆产业面临崩溃。
中国,对于大豆,没有定价权。
进口依存度过高定价权丧失尽管直接证据并不多,但阴谋论一直存在。
如今,业内人士普遍的共识是:“大豆之争,是农业巨无霸帝国与发展中国家农业间的超限战。”据介绍,美国菜籽、玉米、糖料和肉禽等部门一体化比例均超过50%,之后迅速扩展来 几乎所有的农产品领域,并在新型的商业化农业中占据垄断地位,逐步形成有史以来世界最大的农业商业垄断帝国。在大豆产业中的压榨领域,ADM、邦基、嘉吉、AGP四家跨国公司,控制了全球80%的份额。
而以孟山都等为中心,若干公司联手,仅用数十年时间,从转基因大豆入手,就将拥有数千万乃至亿万人的阿根廷农业、巴西农业几乎降服 ,同时围困中国大豆产业,重创印度农业。
我国大豆进口的轨迹,仿佛正印证了这一点:从1996年中国加入世贸,作为中国最早开放的农产品,转基因大豆进口从626万吨,增至2009年的4255万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大的大豆进口国。资料显示,2005年以来,进口大豆一项已经使我国粮食自给率低于95%,2009年几乎突破90%大关。
业内不争的共识是:大豆之争已经威逼 来 国家粮食安全、农业安全。
中国在大豆战役中一度被认为缺乏战略意识和长远考虑:2004年前后未能及时阻止国际粮商直接或间接控股国内大量压榨企业,导致为转基因大豆大开其门。
美国农业部(USDA)2009年12月11日公开的月度报告显示,分析2009-2010年度世界大豆产量为2.5亿吨,增幅19%;2009-2010年度全球大豆使用量分析为2.3亿吨,供应增量远大于消费增量。面对这样的局面,全国产量只有区区1600万吨的中国大豆,如何在全球十几倍于己的低价格大豆面前获得定价权,恐怕就是一个根本无解的问题了。
农业生产方式成为致命伤时至今日,中国的农业生产依旧是分散经营种植,这种分散的经营种植方式,导致中国农户缺乏进一步的联合,不能形成生产和销售的合力。而且,从6000多万户种植者手中收购的大豆不但平均质量无法来 达加工企业的标准化需求,而且,一家一户的种植、收割、卖出过程,都增加 了大豆的成本,而分散的收购过程,也使得流通环节连续增加 着成本。经过测算,仅摘 购成本一项,加工企业使用国产大豆时至少多付出20%-30%的成本。
据费解,中国有1.5亿亩土地适合大豆种植,大豆产业又是一个产业链很长的产业,涉及来 生产、油脂加工、食品加工、养殖业、医药、化纤等多个行业,然而,现有的农业生产模式导致现在全国的平均亩产只有114公斤,而2009年世界大豆平均亩产为161.3公斤。
与南美四个主要生产国——巴西、阿根廷、巴拉圭和玻利维亚大规模种植单一品种转基因大豆的情景相比,中国人多地少的现状决定了中国大豆生产的高成本和低收益。成本高,价格必然也要高,否则“谷贱伤农”必然发生,然而,国产价格高的结果就是被价格低的进口大豆封堵。博弈之中,价格低的进口大豆必然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