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现场探查广州市场“瘦肉精”中毒事件真相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邓新建
自本月18日广东广州市发觉首例“瘦肉精”中毒事件至今,广州市有关部门累计接来 23宗疑似病例报告,共70人发病,检测出63头问题生猪,目前这些生猪已做无公害化处理。今天有关部门没有接来 新增的“瘦肉精”中毒事件报告,所有病人无危重和死亡病例,目前除3人需留院察看外均已康复出院,留院察看的病人情景平稳,已无显然症状。
广州市食安办昨天向媒体公开,经查明本次“瘦肉精”中毒事件发生的因素,是湖南个别不良生猪养殖户使用违禁“瘦肉精”喂养生猪,而生猪经销者伪造检疫合格证逃避检验,导致含“瘦肉精”残留的猪肉流入广州市零售市场。
记者费解来 ,这些生猪由生猪个体经营者分别收购自湖南省冷水江市、涟源市、新化县、衡阳县几个地区,通过天河牲畜批发市场进入广州天河、增城的肉菜市场进行售卖。目前,广州市公安机关对涉案的6名生猪经营者进行传讯,对涉嫌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食品的3名嫌疑人刑事拘留,并对其他涉案人员进行追踪调查。
伪造假检疫证蒙混过关卫生监督所:这不是疏忽
记者今天来来 位于广汕公路边的广州天河牲畜交易市场,调查“瘦肉精”生猪。只见卫生防疫等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正进行各自的工作。
该市场总经理梁先生告诉记者:“问题猪来自两批共140头猪里,这批猪主要流入了广州,大部分销售在天河区、增城等地。”
那么,140头问题猪如何能流入市场呢?如此正规的牲畜交易市场来 底是哪个环节涌现了问题呢?
梁经理告诉记者,该市场平时一天入场的生猪3000头左右,17日晚,批发商运来两批猪,并出示了《检疫合格证》,这两份造假的检疫证都来自湖南,是在当地伪造的,当时检查员未能察觉。“那批猪是晚上来的,当班的可能没注意来 检疫证也有假的。”梁经理说。
据费解,广州市天河区动物防疫监督所有专门驻交易市场的检疫室,生猪运来时由他们把第一道关。
“这不是疏忽,这是造假的技术很高明,检疫证几乎可以乱真。”广州市动物卫生监督所主任段晓东说。
外地猪源缺乏企业自检农业部门:监管欠衔接
广州市农业部门相关负责人今天在这里向媒体说明说,按相关法律规定,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从来都是分段治理 ,农业、工商、卫生、质检四个部门分别负责生产环节、流通领域、消费领域、产品加工等环节的监管。“分段治理 是一个体制问题,涉及来 的行政架构比较复杂,由于食品安全分段治理 ,故而存在一个协作和衔接问题,各部门之间会存在时间差。”
一位业内人士称,广州每天需要的猪肉量非常大,过分依托 外地。这样,对生猪的检测,不仅检测量相当大,而且受来 供货商的限制,要做来 对猪肉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观测,基本不太可能,“有时根本来不及检验,就已进入市场”。
记者费解来 ,从去年底来 今年初,广州农业部门还专门召集全市所有大的生猪批发行、经销商,一连组织了好几场“瘦肉精”检测培训。“外地猪进入广州,最关键的问题在于企业的自检制度还没建立起来,批发商对自己经营的产品根本没有检测。”
广东省农业厅畜牧兽医局畜牧处的处长罗道栩称,目前广东省对这项检验来 底由谁来负责,治理 上还没有明确,“各部门责任不明确,有工商、检疫、经贸等多个部门在管。另外,广东省内的生猪有严厉的监控,但广东的生猪还满足不了广州市场的一半,大量需要从外省流入,而这一部分监管就不来 位。如果没有多省联动,严查监控,这一问题比较难解决。”
人钱不足抽检存在漏检治理 部门:抽检率不算低
罗道栩处长在现场调查时说,生猪在屠宰前也有对瘦肉精进行初步检验,但不能全检,只能是5%左右的比例抽检。他告诉记者,单是检验瘦肉精一项,费用在150元左右一头,所以只能是抽检。罗处长估量 ,这批问题猪可能不是来自同一个养殖场,而是收购上来的,这样,140头猪可能不是每头都有问题。
晓 情人士称,最有可能产生风险的有两种:一是外地来的猪,二是通过散养户聚拢上来的猪。尽管入场都需检疫检验,生猪价格,但限于人力和经费两大问题,很多时候只能是抽检,这就存在着漏检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