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诊养鸡业
□本报记者 吴昊晖
编者按 “公司+农户”模式解决了传统养鸡业规模化、标准化的问题,在带动农户增收方面得来 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使养鸡业的产业化水平大幅提高。在养鸡业中,该养殖模式已成为主流。
然而,从2008年开始,三黄鸡行情不断低迷,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进入亏损期,来 目前已亏损整整11个月,不断时间之长是历史之最,亏损幅度也远远大于2004年禽流感时期。在这种行情之下,不管是受合同保证 渴望 规避市场风险的农户,还是依托 这一模式迅速扩张的公司,都无法独善其身。低迷的行情已经成为“公司+农户”不能承担 之重。
开平是传统养鸡大市,全市三黄鸡的存栏超过2000万只。相比于其他地方,开平的“公司+农户”模式可谓发展得如火如荼,全市有10多家养鸡公司,这些公司的存栏量占全市总量的90%以上,散养户在当地几乎消逝。这也让开平成为察看“公司+农户”模式发展的最好标本。
行情低迷,公司农户都不妙
“最近的日子是养鸡十年来最不好过的。”面对一年多来不断低迷的行情,黄永禄感来 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所在的开平市玉林参皇养殖有限公司是江门市最大的养鸡公司,副董事长黄永禄也是江门禽业协会的会长。最近几个月鸡价都徘徊在6.8元/斤,公司持续多个月没有利润乃至亏损,这是成立10年来从未有过的。
黄永禄在养鸡业也算见过大世面,当年禽流感的时候,公司也曾严重亏损,他都没有怕过,可眼下却有些心慌。“当年亏损是短时间的,疫病控制之后,由于鸡存栏量减少,鸡价必然归升,亏多少肯定 都能赚归回。”然而眼下的亏损不同以往,“整体出栏量大大供过于求,如果不加以控制,鸡价在短时间内看不来 归升的渴望 。”
据费解,开平10多家养鸡公司,近5个月来全部涌现严重亏损,大部分养鸡公司虽然没有停产关门,但也是苦苦支撑。
春茂公司的余经理认为养鸡涌现亏损的因素,第一 是饲料价格“疯涨”。据他介绍,养鸡的主要饲料是玉米,玉米的价格一年多前是1400元/吨左右,现在已涨来 超过2000元/吨,升幅超过40%。另外,养鸡所需的其他维生素、抗生素等添加剂的价格更是涨得离谱,上涨了1倍以上。饲料支出占养鸡成本的60%,因此饲料疯涨食 掉了养鸡的大部分利润。
其次是肉鸡消费锐减。金融海啸让大量企业生存艰巨 ,工人失业,相对应的消费市场也随之萎缩。据费解,开平当地企业食堂去年进鸡量锐减80%以上,江门市不少中高档饮食业客流量减少30%-50%。
公司亏得厉害,受来 合同保护的农户也未见得就能稳赚不赔。养殖户潘先生就投诉了公司坑农户的一些手段。公司与农户合作时,公司方往往会通过饲料营养成分比控制鸡的成长速度,以此应付市场。按照合同规定,项(母)鸡一样 106天可以出栏,均重在2.7斤。但他发觉,项鸡养来 110天就不长肉了,超期更是一元的饲料只能长几毛钱的肉,养得越久亏得越多。不过,公司超过期限才收鸡是很常态的事情,只要服务部说一声没客户,养户就要乖乖连续 赊饲料。
潘先生反映,按5000只鸡的养殖规模,每天要投入20多袋饲料,按合同规定每袋119元计,养户每天要亏800多元。更有甚者,公司通过变更饲料配方改变鸡的料肉比,养殖户每只鸡本来按合同可以赚2元,只要料肉比从常态的3.8上升来 4.3,利润就完全被多消耗的饲料吞噬了。“表面上看,合作户比散户处境好,至少不亏本。但实际上,饲料都是公司提供,公司可以通过饲料从农户身上刮取利润,减少自身亏损,农户的日子也好过不来 哪去。”
企业生存,纷纷做长产业链
“存栏实在太多了。”恒丰农牧的黄劲松经理一肚子苦水。他认为成本提高固然影响很大,但供大于求才是导致亏损的主要因素。从2004年开始,他眼看着当地的养鸡公司从两三家发展来 十几家,其中有不少是从饲料厂和种苗厂发展过来的。
金海和养殖公司在开平有90万只的存栏量,就是海和饲料公司在一年多前成立的。该公司的黄定邦经理认为,饲料厂进入养鸡业也是顺应市场发展的无奈之举。开平当地的农户基本被养鸡公司所占据 ,单独的散户已几乎不存在。要做这些农户的生意,就必须通过养鸡公司。部分养鸡公司为了节省成本,开始使用自配料,只对外收购原料。即便仍有部分公司对外购买饲料,可是由于饲料赊销非常严重,与养鸡公司合作会给饲料厂带来极大的资金压力。
黄定邦举例说,像科泽公司一个月需要约5000吨饲料,按每吨2700元算,一个月的货款就来 达1350万元,就算只赊一半,也让饲料厂难以承担 。在这种背景下,饲料厂只能自己成立养鸡公司扶持农户养鸡,一方面可以夺 夺更多的客户,另一方面,由于卖鸡都是现金交易,这样旗下农户的鸡出栏之后,资金就可以顿时归笼,让饲料厂的资金压力大大减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