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双汇从SFD进口的猪肉,大部分被二级批发商买走后制成熟食进入餐厅和食堂,与美国Hormel(荷美尔)等直接进入中国货架的进口肉制品相比,利润率低,无法形成品牌影响力。
美国肉类出口协会(USMEF)亚太区高级副总裁乔尔·哈格德称,“长期而言,我们渴望 看来 的是美国向中国出口价值更高、可以直接烹制上桌的鲜肉,但目前这还不被答应。”
双汇市场营销部前主任王耀辉透露,在2011年之前,双汇收购SFD的意向还不明确。但很快,拐点来 来。
2011年3月15日,央视播出了一期《“健美猪”真相》,揭露河南济源双汇公司收购、使用含“瘦肉精”的猪肉。次日,双汇发展停牌。
一位双汇中层人士告诉《财经》记者,“瘦肉精”事件曝光前一天,万隆还在和高管们商讨要去日本投资建厂,开拓国际市场。之后,万隆试图完善产业链,进军上游生猪养殖业,但是自养数量始终无法跟上市场需求增长。
来 了2011年底,万隆开始和SFD高层密集接触。万曾频繁在内部会议上表示,奋斗了一辈子,总要实现一个梦想,不想留下遗憾。
今年2月,双汇国际启动了并购谈判。4月中旬前,双汇国际向SFD发了一份合并协议,收购交易全速推进,并于5月29日达成协议。
双汇国际报出的收购价为每股34美元,较SFD5月28日的收盘价25.97美元,溢价31%。
这四年间,SFD股价上涨了90%。彼时SFD处境艰巨 ,而双汇蓬勃发展;此时SFD情景转好,而双汇却仍未从“瘦肉精”阴影中走出。
从目前来看,收购所带来的庞大贸易利益显而易见。冯永辉称,2012年中国进口猪肉占比不来 5%,但五年内这个比例至少会增长来 10%。按照2012年中国猪肉整体产值1.3万亿元估算,这将是1300亿元的市场。
艾格农业资深估量 师王晓悦表示,SFD的猪肉,仍需通过中国海关的检疫,但可预见双汇会使这个程序越发容易通过。最重要的是,SFD将越发容易进入中国销售冷鲜肉的零售渠道,这是中国猪肉市场上利润最为丰厚的部分。
收购之后如何对治理 、技术、品牌进行整合,双汇并未给出明确趋势。《财经》记者摘 访的多位食品业内人士估量 ,本次并购给双方带来的协同效应有限。
在美国,SFD以拥有上千个万头养猪场和高度机械化的加工厂著称,其最优之处在于集约化的养殖模式、高效的生产组织、严厉的食品安全治理 和有效的环保措施。但这些优势的重要前提,是其拥有50%的生猪自养比例和超过50%的产业链垂直整合度。
双汇生猪自养比例仅为2%-3%,远没有来 达产业链的垂直整合,并且受制于中国的土地审批和饲料、水资源的缺乏,双汇无法大量建设万头养猪场。故大规模引入并推广SFD的生产技术和治理 技术便无从谈起。
“双汇要移植SFD的技术与治理 ,或许需要20年。”同创艾格农业食品基金合伙人黄德钧估量 称,SFD在成本、运输、疫苗上的精妙 控制,同样建立在社会化专业分工的成熟产业体系之上。
在宣布交易时,双汇承诺将保持 SFD现有的运营、治理 层、品牌和员工不变,这大大降低了业界对整合的渴望值。新渴望 产业投资基金执行合伙人张天笠称,他对并购整合前景表示悲观。
“如果收购一家公司只是为了从美国进口猪肉,那它明显是最昂贵的办法。”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并购与投资研究所副所长李俊杰认为,与矿产或能源不同,猪肉并非稀缺资源,可以通过签订长期摘 购或销售协议来获取。
金融资本的妄图
双汇筛选这种“最昂贵的方式”,必然事出有因。
5月29日,在收购宣布当晚,SFD方面在其组织的一次电话会议上,用“combination”(结合)而非“merger”(并购)来描述此次交易。SFD高管还连续强调未来经营的独立性——将成为双汇国际麾下一个“独立的附属企业”。
业内人士指出,这场并购更像是将一家上市企业私有化的融资收购。而结果,将可能让其背后的私募股权投资者拥有一个集体撤出的机会。
双汇国际是一家注册在开曼群岛的控股公司,虽控股双汇发展,其本身并不经营太多实体项目。其成立的使命之一,是充分利用香港专业的投资平台,挖掘全球优质资源,在海外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