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合作社的梦想与迷惘——江西余江生猪合作社生存状态调查
2006年06月19日 03:22 中华工商时报
5年前,作为江西第一家农业产业化合作组织,余江县生猪产业合作社(下称生猪合作社)的成立在江西乃至全国掀起了一阵波澜。5年过去了,生猪合作社生存状态如何?它给余江县———这个因为泯灭血吸虫病而被毛泽东赋诗赞誉为“送瘟神”的赣东北小县———带来了什么?新型的农村合作经济有多大的生命力?它的前途何在?带着这些问题,日前,记者驱车来来 了余江。
激情合作社
余江县素有养猪的传统,上世纪末期,余江县也涌现了一批养猪大户。但总体而言,余江生猪的竞争力当时在江西并不突出,专业猪场之间的“窝里斗”现象也大量存在。
2001年底,怀着一份排除 内耗、借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望,生猪价格,由养猪大户徐等福、万河保、潘陆平等牵头,38户养猪户组成的生猪合作社宣告成立。合作社总股本为10万元,共分100股,每股1000元,其中6家大户各持11股。合作社章程规定,“入股资金可保息分红”,“入股自愿,退股自由”。
由于合作经济组织在江西乃至在全国都是个新生事物,法律上并无明确界定,生猪合作社最终在工商局注册为“余江县生猪产业合作社有限公司”。“名称上看起来是个纯粹的企业,但实际内容与纯粹的企业又肯定 不同,我们只能这样筛选,再也找不来 第二条更契合合作社身份的注册方式,”生猪合作社总经理潘陆平说,“不过,虽然是专业性的合作经济服务组织,但企业化运作也正好符合我们做大、做强生猪合作社的初衷,况且政府也很支持,合作社不用交税,我们雄心很大。”
体现这种雄心的是合作社的宗旨:按照自愿合作、相互扶持、互惠互利的原则,“大户带中户、中户带小户、小户连成片”,将全县各养猪专业户联合起来,整合行业资源,提高生猪生产技术和行业治理 水平,降低饲料成本,创立余江生猪品牌,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做强余江生猪产业的整体实力。而具体化的“五个统一”更是显得雄心勃勃:统一信息服务;统一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统一饲料供应;统一销售;统一确立余江生猪品牌。这“五个统一”的设想在国内生猪行业是从未有过的。
很快,生猪合作社成立了信息服务中心,组织专业人员对原料供应、销售即期行情等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回纳,并及时向社员通报;合作社摘 用
了“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国内外晓 名专家、教授及本地技术人员免费为社员讲授畜牧、兽医及现代养殖晓 识,规定每月25日为全体社员及其企业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学习培训时间,并组织社员出去参观学习;在统一销售上,合作社主动为中小户社员拼装发运生猪,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市场风险;合作社强化了疾病防治、质量监控、标准化生产三大体系建设,余江“无公害生猪”规模越来越大,在市场上也越来越受欢迎。
而作为一个更重要的举措,2002年3月,合作社投资近8万元建立了一个预混料饲料厂,其目的在于以更低的价格给社员及其他用户提供质优的饲料,同时获得一定的利润做大做强合作社。
新型的经济组织、富于理想主义色彩的操作模式、一定程度的实效……这一切都在对农业产业化的强烈唤 唤中被瞬时 放大,来自政府、媒体等各方面的表彰、赞誉接踵而来,余江县生猪产业合作社在江西很快具备了某种标杆价值。潘陆平说:“2002年,是生猪合作社最具激情的年份。我自己的养猪场几乎都交给别人打理了,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合作社上。”
从合作社来 协会
然而,相伴 着燃烧的激情,生猪合作社潜在的危机也在悄然而至。
晓 情人士告诉记者,事实上初衷之一就是要排除 内耗的合作社在成立之初自身就开始了内耗。合作社某些主要负责人在权力分配上争端连续,并互相指责对方没有“为公之心”,以至于一位主要负责人很快就撒手不干了,虽然他在名义上还没有退出合作社。一个较普遍的说法是,合作社所拥有的几十位社员及其企业是一个较巨大的市场,每年的摘 购额超亿元,这个市场当然为很多饲料、兽药、种猪供应商所青睐,“利用甚至控制这些市场资源天然就意味着权力争夺,而过多的争夺自然影响了合作社的生存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