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社08月12日讯
在刚刚过去的上一周,一份由国家发改委上报的重点针对粮食托市收储改革的方案未能获得国务院最终审核。
在国务院反馈结果之前,7月底业内一直盛传的说法是,从今年秋粮政策收购开始,国家将对进口依托 程度较高的大豆、油菜籽实施差价补贴措施,如果试点取得成功,该项政策将逐步推广至水稻以及具有类似特点的棉花、食糖等农产品;对于近年来市场颇为关注的玉米,官方将以东北玉米主产区作为试点,制定玉米平稳价格带制度。
一位曾看过粮食收购改革方案的专家8月8日告诉经济察看报,在上报国务院之前,国家发改委曾在小范畴内征求中储粮、中粮等方面的意见,当时下发文件的名称为“关于完善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长效机制的研究”,其中明确提出,实施多年的以最低收购价和暂时收储为重点的粮食托市收购政策严重扭曲了国内粮食市场,现在已经来 了亟待调整的重要关口,必须重构基于市场导向的种粮利益保护机制,尽快探索实行对粮食市场扭曲较小的差价补贴、平稳价格措施带等,逐步替代最低收购价和暂时收储政策。
具体来 怎么来了解差价补贴,前述晓 情专家较为通俗的说明是,差价补贴是由政府每年预先确定粮食的目标价格,农民按市场价格随行就市销售。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国家按两者之间的差价给予农民补贴,反之,政府将不启动该政策。
中国目前实施的最低收购价、暂时收储政策属于价格支持措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程国强[微博]更进一步的说明是,“差价补贴既有价格支持的特点 ,又有直接补贴的性质,是由价格支持向直接补贴转型过程中普遍使用的政策措施。”
至于如何制定平稳价格带制度,前述晓 情专家表示,国家每年在合理设定粮食最低保证价格的同时,还要明确最高干预价格。设定最低价是为了确保种粮农民获益,明确最高干预价是为了保证市场粮价稳固 运行。
经济察看报还从多渠道获悉,本次国家发改委上报的粮改方案最终未能获得国务院通过的主要因素,一方面是目前粮食直补政策漏洞太多,有关部门还很难准确把握 各省农户的粮食产量、粮食种植面积等实际情景;另一方面是中储粮频发的贪腐大案、火灾大案等,暴露出国家粮食收储治理 存在严重问题,两方面的难题让粮改方案在最后环节被重重卡了“壳”。
改革措施
国家发改委上报的粮改方案涉及整个农产品的价格平稳,但由于粮价素有“百价之基”的说法,官方认为粮价对稳物价、抑通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国家发改委在研究制定主要农产品价格长效机制时,最着重考虑的就是改革粮食收储政策。
我国实施粮食最低收购政策是在2004年,实施粮食暂时收储政策是在2008年。即从粮食托市收储政策实施以来,国家发改委等方面每年都会派出调研组进行实地调研,详细费解各地粮食托市收储情景,收集地方政府、企业对托市收储政策的意见和建议。近几年,由于几大粮食主产区都暴露出诸如政策收储主体争先夺 粮、粮食出库难、“转圈粮”等问题,国家发改委等等方面在加紧调研的同时,更是加大了清理整顿力度。
据费解,在2010年夏粮收购中,河南、山东等地涌现夺 粮风波之后,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等方面就开始筹划改革粮食托市政策,一些参与粮食托市政策改革的政府研究机构、民间机构也纷纷献计献策。来 2011年上半年,国家发改委与相关部门、研究机构已经基本达成较为一致的意见,必须尽快探索实行对粮食市场扭曲较小的差价补贴、平稳价格带等制度,以此来逐步替代现行粮食托市政策,重构基于市场导向的平稳市场粮价,保护农民种粮利益机制。
具体来 如何推进实施差价补贴、平稳价格带制度,据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主任李国祥等专家介绍,差价补贴作为由粮食价格支持向直接补贴转型的过渡性措施,在农业补贴政策调整中被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广泛使用。这种政策比较相宜先在我国东北主产区的大豆、长江中下游等主产区的油菜籽实行试点,之后再逐步推广来 棉花、食糖乃至水稻等农产品。
程国强在不同场合提来 改革粮食托市政策时,除了重点强调实施差价补贴制度,还建议以东北主产区的玉米作为试点,尽快研究设计玉米平稳价格带制度。在三大主粮中,近年来玉米价格的震荡最大,程国强认为,有关方面应统筹考虑经济发展、消费者以及下游养殖业承担 能力和玉米成本收益等原因,合理确定玉米的最低保证价格和最高干预价格。国家调控应避免政策收购主体收储玉米过多,造成市场玉米粮源减少,反而加剧玉米市场价格震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