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阳股份有限公司科研负责人则表示,九阳将每年销售收入的3%投入研发,这个投入比例在我国的小家电领域已是遥遥领先。
山东省科学院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孙长高告诉记者,目前济南企业在科研创新的投入上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大型企业,一样 对新产品研发反常 器重,也有足够的资金搞研发。第二类企业,有较强的研发意识,但是规模较小,财力不足,因此对发明创新常常摇晃不定,不乐意长期投入科研经费。还有一类企业,则是缺乏创新意识,对科研“不感冒”。
想搞研发但资金不足,中小企业如何领跑行业?
大的企业资金充足,搞科研自然是“财大气粗”,但是很多中小企业却没这么洒脱,他们想搞研发怎么办?
省科学院孙长高认为,目前科学院正在推行的“订单式”合作模式,或许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他告诉记者,目前科学院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一半以上是订单模式。省科学院与企业事先沟通,看企业有什么需求,科学院又有什么样的技术开发的可能,双方达成一致后再开始合作。这样就避免了一些发明成果与企业需求不对路,白白耗费双方精力和财力的情景。“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就像结婚,我们不能玩‘闪婚’,我们期待着一场长久的姻缘。只有彼此深入费解,科研人员才能根据需求做出适合企业的科研项目。”省科学院刘昌衡说。
浪潮吴向辉认为,企业方面一定要想好自己要做什么,找好自己的市场定位,做好产品规划。再从科研技术发明中觅 找适合自己的项目进行投资,不能盲目搞研发。
各地政府部门越来越器重科研创新
孙长高告诉记者,目前,山东各地政府部门都已经意识来 了科研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并且越来越器重这方面的工作。山东省科学院已经与济南、泰安、济宁、莱芜、德州、滨州、日照、临沂、枣庄等9个城市建立了紧密合作的关系。
在济宁,山东省科学院济宁分院即将在济宁高新区落成,为济宁市的企业提供科研支持与保证 。临沂市的“应用科学城”则已经全面启动,以求推动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加速产学研合作和技术成果转移转化。
□本报记者 田珊“我想再保持一把,毕竟这是年的心血,现在也已经有了成果,只要更多的人晓 道这项技术,就有渴望 让它为社会做奉献。”13日,“非粮型发酵饲料”的发明人、76岁的赵仲芳老人这样对记者说。
“非粮型发酵饲料”的成效已经得来 了省内多家养殖场的验证,可是由于种种因素,这个项目陷入了成果转化的逆境,赵仲芳盼望着有企业将这项发明成果大规模投产,让科技专利发挥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生物垃圾变猪饲料,仅需一天半
今年76岁的赵仲芳,退休前是济南军区医科高等专科学校生物教研室主任。他花了8年时间,研制出了一种“非粮型发酵饲料”的生产方法并获得国家专利。这种方法可以将秸秆、麦麸、果壳、尾菜等生物垃圾经过生物菌发酵转化成家畜饲料,代替普通玉米饲料喂鸡、猪、牛、羊等家畜,可以在保证营养成分的基础上,大大降低饲养成本。“这是原料搅拌机,这是发酵机,这是干燥机,要完成从秸秆等生物垃圾来 饲料的转化,仅仅需要三个步骤,一天半左右的时间。”13日,在赵仲芳做实验用的简单厂房里,他向记者详细介绍了自己的专利发明。他的发明看起来挺简单,就是用水、一定比例的豆粕或者玉米胚芽粕等配成培育液,筛选合适的菌种进行培养。再将生物垃圾浸入培育液中持续搅拌,脱水干燥后就可以替代玉米作为饲料原料了。“秸秆做饲料,这仿佛并不是个新鲜事儿,你的发明有啥高明之处?”
听来 记者的疑惑,赵仲芳说明,目前全国范畴内较普遍的用秸秆做饲料的方法是“青贮”。一样 是秋天将秸秆粉碎、加菌种放入地窖中密封,经过一个多月的储存发酵后,也可以作为牲畜的饲料。但是由于这种饲料粗纤维含量较高,粗蛋白含量较低,只能用于喂养牛、羊等反刍类动物,不能作为猪、鸡等单胃家畜饲料。而且,一个多月的封存时间,也明显过于漫长。“用新的专利技术制作出的饲料就不存在这几个问题。”赵仲芳说。
一个中型养鸡场每天可省四五百元
目前在济南,农户和牲畜养殖场普遍摘 用玉米含量为60%—80%的全价精饲料喂养家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