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现在看,进口大豆主要是榨油和饲料生产,这个趋势是对的。出于对转基因大豆安全性的考虑,世界各国把进口大豆粕用作饲料,所以人们一样 把它叫做饲料大豆。即使有问题,经过畜、禽、鱼类的“过滤”会比直接食用安全一些。非转基因大豆主要用于直接食用或食品、保健品加工,这种大豆在国际上一样 称作食用大豆。中国大豆是非转、高蛋白大豆,受来 国外高端食品加工企业的欢迎,近些年中国大豆蛋白出口形势很好,在国际食品及大豆制品市场已经占来 50%的市场份额。这充分证明了国产大豆的国际优势。
白明:由于进口大豆是转基因种植,其产量高、单位成本低,价格相对国产大豆产品便宜。从进口大豆产业链看,以ADM、邦基、嘉吉、路易达孚为代表的跨国公司大举进入中国,通过原料进口贸易、直接建立合资或独资企业、资金参股来控制国内大豆产业。相对于国产大豆,进口大豆在价格和产业链方面的优势增强了其竞争力。
马文胜: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其一,由于高科技手段的应用,转基因大豆的单产大大高于非转基因大豆,而且全球种植转基因大豆的地区基本都摘 取农场制,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种植使得种植成本相比国内大幅降低。其二,从大豆品质来看,转基因大豆出油率高,若不考虑其他原因,摘 用转基因大豆榨油经济性较好,因此国内压榨用大豆绝大多数都是进口转基因大豆。其三,转基因大豆的物流运输较为便利 ,我国现有的压榨产能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对于大型压榨企业来说,通过船运方式来补充库存是最理想的方式。而国内东北腹地的大豆即使是通过铁路运至几个出海港口,成本也很高,运输能力有限,所以运输经济性较差。
中国证券报:国产大豆只能靠政策来保护吗,有没有内生的应付之举?
刘登高:从产业链本身来看,我们也有不少改进完善之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国内产业体系尚未完善,一盘散沙在国际市场上怎么能有竞争力?产业是一个链条,产业组织是一个体系,家庭经营必须要在合作社的基础上有贸易企业、加工企业和行业协会共同加入,才能对付国外倾销和垄断。此外还要充分发挥传统的品质优势、耕作优势、栽培优势和技术优势,培养自己的品牌、建立完善相关生产体系,反常 是要有相关的政策支持。
白明:政策保护是必要的,但在政策保护下,国产大豆却逐年萎缩,解释政策保护作用有限。更值得反思的是,政策保护的能力有没有那么大?政府需要投入多少财力进行保护?如果投入大量的财力,是否会违反WTO规则?我认为,除了政策保护、保证 种植面积外,国家应给国产大豆更多的政策支持,让“输血”变为“造血”。
面对国产大豆的逆境,第一 要增强它作为一种商品的价格弹性。增加 它的价格弹性,也就是要增加 它的可替代性。例如以其他粮食品种替代它作为粮食作物的粮食属性,并发展相关的非豆产业替代其经济属性,对其形成双重替代。这一方面会增加 消费者筛选的多样性,保护 国内大豆市场价格的平稳,另一方面,减少国际市场用大豆带来的要挟。
加强盛豆的深加工。多开发一些大豆的功能,例如保健功能、绿色功能等,养猪网,对其进行经济加工,增加 其附加值。同时也增加 了大豆的价格弹性,因为深加工的品种往往可筛选性较大。
加强反向竞争。国内彩电打入国际市场对我国大豆产业带来的启示是:在外资深入国内大豆产业的局面下,国产大豆应先通过合作在国内市场站住脚,再通过合作开发国外市场,逐步占据 积极权。毕竟国产大豆自身也有优势,例如贴近市场、有零售渠道和有一定的大豆生产能力。
马文胜:内生的应付之举是强化国产非转基因大豆的食用属性。豆浆、豆腐、豆干、酱油等常见的豆制品,都是用国产非转基因大豆来加工的,尽管目前经济形势比较复杂,但刚性需求还是处在缓慢增长的方向中。目前我国大豆蛋白产品约有一半是自用,另一半则用于出口,出口地包括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地区在大豆蛋白产品摘 购合同中明确请求摘 用我国非转基因大豆加工。这充分解释国际市场已十分认可非转基因大豆的食用价值,遗憾的是,我们坐拥如此可贵的资源却浑然不晓 ,任凭其逐年减少。因此,保护国产大豆产业也可以通过扶植下游食品豆企业的发展来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