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评论
此次双汇收购史密斯菲尔德,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一个典型案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是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目的转向的典型代表。
在“资本走出去、商品走出去”难以成功,而“资本走出去、资源买归回”适用范畴狭窄的情景下,涌现了第三种并购类型———目的不是(或不仅)为获得国外市场、亦不是(或不仅)为获得国外资源,而是通过收购,获得其品牌、产品、技术和治理 体会,最终目的是发展中国市场,是“资本走出去、东西买归回”。双汇收购案就属于此种类型。其目的,并不是将中国猪肉销往美国市场,而是将美国猪肉卖来 中国市场,养猪论坛 ,以及在中国市场卖更多猪肉。
本系列下一篇将聚焦双汇的杠杆收购(LBO)融资结构估量 :有杠杆,好并购。
5月29日,双汇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和史密斯菲尔德宣布,双方已达成并购协议,双汇国际将收购后者已发行的全部股份,价值约71亿美元。
双汇国际是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也是中国最大的肉类上市公司双汇发展的控股股东。史密斯菲尔德是全球最大的生猪养殖和猪肉加工企业,美国最大的猪肉制品供应商。
此项并购还需通过美国相关监管部门的审批。一旦获准审批,这将是中国企业对美国公司的最大一项收购,双汇亦将成为国际肉制品行业的巨无霸。
双汇收购史密斯菲尔德的大背景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浪潮。过去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持续增长。2012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41个国家和地区的4425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772.2亿美元,同比增长28.6%。中国未来对外直接投资将连续 保持 高速增长。根据商务部“十二五”时期对外投资合作发展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将来 达1500亿美元,“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长17%。
海外并购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要形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中国企业整合全球产业链网络的商业需求日益强烈,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快速增长。2012年,仅中国企业对美国公司的收购,规模即达115.7亿美元,超过2009年至2011年三年总和。如果加上此次双汇收购史密斯菲尔德的金额,2013年截至目前对美国公司的收购规模就已超过2012年。
此次双汇收购案,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一个典型案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是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目的转向的一个典型代表。
早期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主要目的是市场。通过收购外国公司品牌和海外销售渠道,结合中国的低制造成本优势,打开国际市场,可概括成“资本走出去、商品走出去”。不过这种类型,从大量失败案例如TC L收购汤姆逊、上汽收购双龙等来看,很多中国企业尚未具备此等能力。
另一类常见的中国企业海外收购,其目的是资源。通过收购外国公司,获得能源、矿产等资源。此类“资本走出去、资源买归回”的并购案例,大多数都取得了成功。
在“资本走出去、商品走出去”难以成功,而“资本走出去、资源买归回”适用范畴狭窄的情景下,涌现了第三种并购类型。这种新的并购类型,目的不是(或不仅)为了获得国外市场、亦不是(或不仅)为了获得国外资源,而是通过收购,获得国外公司的品牌、产品、技术和治理 体会,最终目的是发展中国市场,是“资本走出去、东西买归回”。双汇收购史密斯菲尔德案,就属于此种类型。
双汇董事长万隆在宣布这宗交易时说,双方在并购后能够通过从美国进口高质量的肉产品来满足中国市场对猪肉连续攀升的需求,还能够连续 服务于美国和全球市场。从这番话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其渴望 通过这桩并购交易优先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中国目前每年猪肉的消费量在5000万吨左右,是全球最大的猪肉消费市场(已经是美国市场的两倍),占全球消费量的一半左右。但近年来,由于粮食、环境等方面的挑衅,生猪供应的压力越来越大。2008年以来,中国就已是猪肉净进口国。而另一方面,目前美国猪肉市场已出现 饱和态势,前五大企业占据95%市场份额,美国农业部数据称美国猪肉消费已持续四年萎缩,史密斯菲尔德近几年亦增长停滞,向中国这一最大的猪肉消费国出口成为增长关键。目前,史密斯菲尔德出口的猪肉中,约25%销往中国市场。针对中国对莱克多巴胺(美国标准答应的“瘦肉精”)的禁止,史密斯菲尔德近日内将在一半养猪场实行无“瘦肉精”化,其大幅增加 对华销售的战略设想已十分显然。双汇作为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收购史密斯菲尔德后,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史密斯菲尔德对中国的猪肉出口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