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生长周期客观上促成了“猪周期”的形成。业内普遍认为,近年来我国“猪周期”时间缩短、幅度加大的一个因素,是政府在价高时干预过度,价格低时扶持不力,导致“越调越乱”。近几年,政府调控越来越审慎。此前的6月15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表示,虽然近期猪肉价格相对于去年同期有所上扬,但商务部不会出台政策控制猪肉价格。这掩饰政府更多地尊重市场规律,让市场本身去发挥调剂 作用。
历史体会掩饰,大起和大落往往互为因果,大起不好,大落也不好。短期内猪肉价格攀高已经给养猪户发出了收益趋增的信号,此时相关部门出台各项促进生猪生产的政策,给予补贴,只会使扩大生产的信号更强,为下一轮生产过剩埋下伏笔。华南农业大学经济治理 学院教授谭砚文建议,“政府出台扶持政策要提防生产过度扩张,避免造成新一轮过剩。”
“让市场归来市场,政府管政府该管的事。”江西省上高县养殖户黎景阳以自己的养殖经历向记者建议,从根本上缓解“猪周期”,需要加大科研投入疫病防控,培养和发展规模化生产,提高组织化程度,建立健全完整有效的信息预警机制。
记者走访养殖户发觉,在他们看来生猪价格的规律性涨跌尚可承担 ,而疫病风险则是最为无奈和忧心的。一些养殖户反映,由于一些乡镇没有足够资金建设冷藏设施来储存疫苗,使得免费疫苗向农户发放过程中失效。
受访专家建议,政府应加大疫病防控和科研的资金投入,提高疫苗免疫覆盖率;通过深化兽医治理 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质量安全保证 体系,完善疫情观测、疫情报告和疫情处置体系,“有可能的话,政府应支持养猪企业进行科学试验和研究,并对影响社会公共安全的疫病控制增加 投资。”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治理 学院教授吴铁雄认为,欧美平稳农产品生产的方法是摘 取国家补贴:比如欧盟每公顷农地补贴是300~350美元,美国是100~150美元。要尽快对生猪业全面实行政策性保险制度,对养猪业,反常 是规模化养殖场提供贴息贷款。“既不能扶大,也不能扶小,更不能撒胡椒面。”在黎景阳看来,政策应向适度规模农户倾斜,以奖代补,特别是支持500头左右出栏量的小规模养殖户,向1000~3000头适度规模户发展。同时还应注重质量,比如通过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提高散养户饲养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发展饲养小区,提高规模化饲养水平。
要完善生猪观测预警体系,制定相应的鼓舞机制确保信息收集的有效性。王济民说,“目前,农业部对全国200个县(其中主产县100、非主产县100),2000个乡,6000户进行观测,但是误差还是比较大。其中主产县数据还比较准确,但是非主产县样本量较小,至少应该来 达500个县的规模,将误差控制在5%以内比较合适。”
7月1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提出,要减缓生猪生产规律性震荡,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生猪生产的政策措施。有关专家表示,“这些措施是否对症下药,能否起来 实效,能不能既解决当前的价格过高问题,又防止未来的价格大跌,尚需时间考查,人们拭目以待。”(本报综合《望新闻周刊》、新华网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