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 杨立彬
近三年来,笔者走访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发觉了我国养猪牛生产中存在的一系列突出问题。为促进养猪生产水平的提高,笔者就解决仔猪生产实践中的问题提出以下一些思路和技术措施。
1我国仔猪养殖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10年来,我国仔猪的养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l)养殖观念发生很大变化:受传统养殖观念的影响,人们一直忽视仔猪的饲养治理 问题,认为母乳可以供给仔猪营养,仔猪饲养可以治理 粗放。近年来,人们已认识来 仔猪适时断奶、合理的营养供给和科学的生产治理 在整个养猪生产周期中的重要性。2)断奶日龄缩短:从全国情景看,仔猪断奶日龄一样 在28-35日龄之间,南方畜牧业发达地区有21天甚至更早断奶的,而在欠发达地区也有4O-50天才断奶的。总体方向是断奶日龄逐步 提前,早期断奶仔猪的比例逐年增加 。3)饲料原料来源越发广泛:在技术部门和原料供应商的双重推动下,养猪户逐步 认识和接受了各种仔猪配合饲料。饲料原料越发广泛,如大豆浓缩蛋白、大豆分离蛋白、血浆蛋白粉、乳清粉、血粉、酸制剂、酶制剂、益生素等。
但是,综合评判 我国仔猪生产还存在相当突出的问题,制约着养猪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1.l 科研成果未得来 充分推广应用 如:仔猪饲料膨化技术、猪的理想蛋白模式和早期隔离断奶技术(SEW)等。估量 全国至少有一半以上的饲料企业和养殖场没有充分认识和把握 这些新技术。
1.2 养殖环境恶劣 仔猪生长的好坏取决于品种、营养和环境三方面原因,三者均不可忽视,而生产中人们往往忽视环境原因在仔猪生产中的作用。据估量 ,全国60%以上的仔猪养殖环境(卫生状况、温度、湿度、通风)不尽理想,常常导致仔猪发生腹泻。
1.3 饲养治理 水平和生产模式千差万别 我国南北方养殖环境差异很大,北方气候低时必须摘 取防寒措施,南方梅雨季节必须防止舍内阴暗潮湿;养殖规模差异很大,既有上万头的集约化养殖方式,又有一家一户的个体养殖方式;既有设备齐全的现代化养殖场,又有手工操作的农户养殖;饲料更是千差万别。这就造成一种成功的养殖模式难以推广来 另一种养殖模式,在一个地区成熟的养殖技术难以应用来 另一地区。
1.4 饲料配合不合理 如大多数饲料厂检测饲料质量只测定饲料粗蛋白质含量,而缺少饲料其他营养成分数据;对饲料原料特性没有准确把握,造成盲目使用油脂、酸化剂、香味剂等;饲料原料配伍不合理,营养水平不平稳 ,如能量和氨基酸比例不合理、氨基酸之间比例不合理等。
1.5 饲料加工技术不过关 大多数企业只关怀 饲料配方,而忽视加工技术对饲料营养价值的影响。据估量 ,全国有60%以上的中小企业制粒技术不过关。
1.6 防病治病制度不完善 部分养殖企业缺医少药,仔猪疾病得不来 及时治疗。
2 提高仔猪生产水平的技术措施
仔猪在出生后的几周内,消化、代谢、免疫系统、饲源等方面都发生很大变化,配制适合早期断奶仔猪消化生理的饲粮,是克服早期断奶综合症的最有效方法。
2.l 仔猪饲料原料的筛选
2.1.1谷物原料 仔猪饲料中的谷物原料主要有玉米、次粉、小麦麸等。玉米中淀粉含量60%左右,消化能值高,优于其他谷物原料,是应用的大宗原料,但蛋白质、赖氨酸、色氨酸含量低。筛选玉米作原料时,必须注意玉米的含水量和贮存期,因为玉米含水量和贮存期是影响玉米品质的最主要原因。如果在设计饲料配方时忽视了玉米的含水量则常导致饲料配方达不来 设计请求。而玉米贮存期过长,霉菌污染的可能性加大。
谷物的主要成分为碳水化合物,在配制仔猪日粮时,考虑仔猪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取 至关重要。幼龄仔猪盲肠和结肠中的微生物能对未被消化的残余饲料进行发酵,如果日粮中的碳水化合物不被消化,盲肠和结肠内微生物群的发酵加剧,会导致仔猪腹泻和脱水,并产生营养缺乏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