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行情好,上半年已经卖了3万多元,我把之前的贷款都还清了。”近日,珙县孝儿镇黄柏村,在猪场忙完,村民胡大军回家算起了上半年的收入账。
胡大军原本在一家砖场上班。之后,年迈母亲生了一场大病,一家人的开支都压在他一个人身上。几年前,他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转变源自2016年,珙县引进龙头企业广东温氏集团大力发展生猪养殖产业。为了打破困境,黄柏村村委会决定乘此“东风”,通过“支部+专合社+贫困户”模式,建起了村里第一个生猪养殖场——“温氏合作家庭农场”。
“一开始大家心里也都没底。”黄柏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李祥泉回忆。首批2000头生猪的顺利出栏,让村干部和入股村民松了一口气,也让大家坚信,对于缺少自然资源的黄柏村,这是条可行的脱贫致富路。
胡大军原本在一家砖场上班。之后,年迈母亲生了一场大病,一家人的开支都压在他一个人身上。几年前,他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转变源自2016年,珙县引进龙头企业广东温氏集团大力发展生猪养殖产业。为了打破困境,黄柏村村委会决定乘此“东风”,通过“支部+专合社+贫困户”模式,建起了村里第一个生猪养殖场——“温氏合作家庭农场”。
“一开始大家心里也都没底。”黄柏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李祥泉回忆。首批2000头生猪的顺利出栏,让村干部和入股村民松了一口气,也让大家坚信,对于缺少自然资源的黄柏村,这是条可行的脱贫致富路。
为了彻底打掉村民的顾虑,当地还试点“奖励式”帮扶:根据贫困户自身实际规划产业和就业发展计划,结合产业就业家庭增收情况,按梯次发放奖励金进行激励式帮扶。
看到有了致富门路,胡大军通过产业扶持基金贷了2万元的“启动资金”,回家养起了猪。卖出第一批生猪后,他发现,挣得比打工时还要多。因为猪养得好,胡大军还连续两年领到了村里发的奖励金,“每年1000元。”
不光胡大军,现在在黄柏村这个人口不足2000人的小山村里,像胡大军这样的散养户已有300多户;已建成投产的生猪养殖场有3个,正在建设中的养殖场有3个;生猪每年出栏量超过1.5万头。其中,温氏合作家庭农场已是总投资180余万元,拥有两条自动化生产线的现代化养殖场。
黄柏村第一书记李春洪说,村民每年能领到不少分红,村里也有资金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原来的产业空壳村成了远近闻名的产业村,贫困村的帽子也摘掉了。”依靠养猪,胡大军不仅脱了贫,还建起了二层洋房,“下半年还打算扩建猪圈,扩大规模。”
据介绍,通过建立标准化养殖场,聚拢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多个主体,构建多元化利益共享机制,珙县生猪养殖产业发展跑出了“加速度”,已带动11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1万元以上,带动贫困户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珙县畜牧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邹晓彬介绍,下一步,珙县还将抢抓政策、市场机遇“窗口期”,力争到2021年底实现年繁育仔猪100万头、年育肥出栏生猪100万头的“双百万”目标。
看到有了致富门路,胡大军通过产业扶持基金贷了2万元的“启动资金”,回家养起了猪。卖出第一批生猪后,他发现,挣得比打工时还要多。因为猪养得好,胡大军还连续两年领到了村里发的奖励金,“每年1000元。”
不光胡大军,现在在黄柏村这个人口不足2000人的小山村里,像胡大军这样的散养户已有300多户;已建成投产的生猪养殖场有3个,正在建设中的养殖场有3个;生猪每年出栏量超过1.5万头。其中,温氏合作家庭农场已是总投资180余万元,拥有两条自动化生产线的现代化养殖场。
黄柏村第一书记李春洪说,村民每年能领到不少分红,村里也有资金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原来的产业空壳村成了远近闻名的产业村,贫困村的帽子也摘掉了。”依靠养猪,胡大军不仅脱了贫,还建起了二层洋房,“下半年还打算扩建猪圈,扩大规模。”
据介绍,通过建立标准化养殖场,聚拢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多个主体,构建多元化利益共享机制,珙县生猪养殖产业发展跑出了“加速度”,已带动11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1万元以上,带动贫困户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珙县畜牧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邹晓彬介绍,下一步,珙县还将抢抓政策、市场机遇“窗口期”,力争到2021年底实现年繁育仔猪100万头、年育肥出栏生猪100万头的“双百万”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