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农业版图中,湖南素有“鱼米之乡”之称。作为生猪生产与消费大省,湖南的猪,不仅关乎亿万农户的“钱袋子”,也关乎千家万户的“肉案子”。2024年,湖南生猪出栏量仍居全国前列,生猪产业年产值超2000亿元。但一头猪从出生到成为百姓餐桌上的一块肉,其背后的产业链条复杂程度远超想象。本文将从产业链上下游现状出发,探讨湖南生猪产业发展中的现实困境与破局之策。
01从资源禀赋看优势:湖南凭什么是“猪业大省”?
从自然生态来看,湖南是典型的“南方丘陵湿润区”,适合种植、适合养殖、适合农牧循环。全省耕地面积超过7000万亩,稻谷年产量常年全国领先。良好的气候条件与饲料资源支撑起湖南成为传统生猪养殖重地。
从产业基础来看,湖南早在2000年代中期就率先推进生猪标准化养殖,涌现出一批本土龙头企业,如唐人神、佳和农牧、龙华农牧等。近年来牧原、温氏等头部企业也在娄底、永州、怀化等地布局工厂化养殖,带动养殖规模持续扩张。2024年,湖南年出栏生猪6000万头以上,全省肉制品加工企业1143家,较2022年增加231家。全省规模以上生猪屠宰量2695万头,排全国第四位,规模以上集中屠宰率45%,较2022年提高10个百分点;全省跨省调出猪肉25.2万吨,较2022年增长32.6%。
从政策扶持来看,湖南是全国最早设立“生猪产业链长制”的省份之一,为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做大做强生猪产业,近两年来,湖南围绕种业、养殖、环保、加工、冷链等全链环节进行财政、土地、融资支持,实施屠宰加工能力提升工程,出台生猪屠宰行业发展规划、做强生猪产业“十条措施”,支持养殖主产区发展肉类加工,支持养屠加销一体化发展。目前,湖南成功构建了四大湘猪产业集群,包括长株潭肉食精深加工区、湘南外向型优质猪肉供应区、洞庭湖农牧循环种养结合示范区以及湘中湘西现代生态养殖示范区。
02湖南省生猪产业发展现状:链条完整但结构失衡
一、上游繁育养殖环节
(一)饲料、种猪与环保设施初具规模
湖南拥有较为完整的生猪产业链条。上游环节主要包括种猪繁育、饲料生产与动保服务。其中,种猪方面,龙华农牧、鑫广安、佳和农牧等企业已具备一定规模的原种猪繁育体系。饲料产业方面,通威、唐人神、新希望等头部企业在湘设有饲料厂,年产能超千万吨。同时,环保政策趋严带动了一批生猪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上马,湖南部分地区开始探索“种养结合、粪污还田”的生态农业模式。例如湘潭、益阳、邵阳等地试点“沼液-水稻”种养循环项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养殖污染问题。
做强“猪芯片”。种猪是猪业的“芯片”,好种源培育好产品,通过参与农业农村部农业生物育种重大专项优质猪新品种设计与培育项目培育出种猪父本。经测定,该品种料肉比为2.27,日增重1.08千克,商品群肉质性能十分优异,肌内脂肪含量2.4%。“料肉比低意味着饲料转化率高。日增重高证明生长速度快。肌内脂肪含量丰富,猪肉鲜嫩多汁,风味更好。在湖南天心种业有限公司育种技术的支持下,2022至2023年,新五丰公司高性能能繁母猪存栏数量每年增长约5万头;2024年上半年,增长约2.3万头。
(二)规模养殖快速发展但两极分化严重
2024年前三季度,湖南能繁母猪为338.6万头,位居河南和四川之后。湖南现有万头母猪企业12家,总数约67.7万头,占全省母猪存栏量的20%。有三家猪企能繁母猪存栏超10万头,其中新五丰有23万头母猪,温氏和双胞胎(含正邦)位列第二第三。
过去五年,湖南生猪养殖“散户退、规模进”的趋势日益显著。根据湖南省农业农村厅数据,2023年全省出栏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数量已突破12万家,占生猪总出栏的65%以上。温氏、牧原、正邦、唐人神等企业在娄底、永州、衡阳等地布点布局,“公司+农户”模式成为主流。
但另一面,也存在明显的“两极化”现象:头部企业融资能力强、抗风险能力强,能扛猪周期;而中小养殖户则常被“高成本+低猪价”夹击,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
二、中游加工环节
(一)屠宰加工集中度低
湖南现有屠宰企业大多数以中小型白条肉厂为主,年屠宰能力普遍在5万头以下。目前,全省生猪屠宰产能约4000万头,与出栏生猪6200多万头的养殖规模不相匹配。大型屠宰企业偏少,全国屠宰50强企业,全省没有1家;全国生猪屠宰100万头以上企业20家,全省只有1家。
多数企业不具备冷链物流、深加工、分割包装能力,导致“猪只能卖肉,肉不能卖好价”。另外,由于缺乏本地深加工,导致就地屠宰率低于全国水平,价格也难以提升。整猪出售价格不足2000元,而屠宰分割后按部位销售则能超过3000元,增值超过30%。
(二)加工链短,价值未有效延伸
全省已有12家养宰加销全产业链企业、13家屠宰加工一体化企业,肉制品加工企业达千余家。湖南还培育了一大批以肉类加工为主的预制菜企业,全省预制菜规模300亿元,其中单个企业单个预制菜品年销售额亿元以上的肉类产品达到9个,但整体来看肉制品精深加工企业相对缺乏。
高端加工产品如低温火腿、预制菜、调理制品比例偏低,湖南猪肉品牌缺乏全国辨识度。相比之下,四川的“德康鲜猪”、河南的“众品冷鲜”、广东的“金锣高端猪肉”已开始切割高端市场。
三、下游服务配套环节
(一)冷链物流覆盖率不高
全省建有冷链设施的企业126家,冷库面积22万平方米,仅占全国屠宰企业冷库面积的5.7%。建有排酸车间的企业140家,排酸车间面积3.5万平方米,仅占全国屠宰企业排酸车间面积的3.3%。屠宰企业冷链体系滞后,严重影响猪肉产品的冷链销售和市场开拓。湖南省2023年鲜猪肉产品跨省调出只有19万吨,鲜猪肉产品跨省外销1万吨的企业只有7家,远远落后山东等省份。
冷链物流覆盖不全导致肉品外销能力不足。尤其是在高端市场,“湖南猪”难以进入一线城市的餐桌,品牌效应尚未形成。
(二)综合服务薄弱:金融、保险、科技支持难下沉
从金融保障看,养殖贷款仍以龙头企业为主,中小户难获得稳定信贷支持。农业保险产品门类单一、赔付周期长,难以匹配养殖户实际风险。
从科技服务看,基层兽医服务体系不健全,多数县级动保机构设备老旧、人员不足,产业链协同缺乏有效联动机制。
03打通“猪经济”全链条:湖南的破局之道
湖南生猪产业要从“量大”走向“质优”,不能只是“多养猪”,更要“养好猪、卖好肉、赚好钱”,这意味着从全链条进行系统性再设计:
一、链头突破:做强种猪育种与饲料资源基地
种业自立是核心竞争力的起点。湖南应围绕“湘猪”品种系统,加快本土良种选育。支持唐人神、佳和农牧等企业建设“省级种猪育种核心基地”,推动育种技术“本地化+国产化”,减少“种源卡脖子”现象。
同时,要推动“粮改饲”结构性调整,鼓励在稻区推广饲料玉米、豆科牧草种植,发展本地饲料作物替代,配套建设区域性饲料加工厂,降低饲料物流成本。
二、链中整合:推动“中型场+企业托管”双轮并进
湖南要避免“中间层消失”的风险,重点要扶持年出栏500~3000头的“中型养殖户”群体。这部分农场兼具专业性与灵活性,是产业稳定的关键节点。
可探索推广“企业+家庭农场+托管服务”模式,由龙头企业提供技术、饲料、疫苗和销售托管服务,家庭农场专注养殖环节,实现稳定生产、收益共享。
此外,政府可设立“猪场托管基金”,引导企业与农户“共建共养”,缓解养殖风险、平滑猪周期影响。
三、链尾延伸:从屠宰到品牌的高附加值构建
湖南必须强化屠宰加工体系重构:
提升屠宰集中度,鼓励整县推进现代化屠宰中心建设,配套冷链分割、肉品预制加工、副产品精深利用;
发展地标性加工产品,如“湘味腊肉”“腊猪蹄”“猪脚火锅底料”等,结合区域特色打造差异化产品;
打造省级公用品牌,“湖南鲜猪”“湘味熟食”等区域品牌需由政府牵头统一管理、统一品控、统一溯源,形成“好猪出湖南”的市场形象。
四、链网共建:构建服务型产业生态体系
湖南可以探索“养殖+加工+电商+科技服务”融合生态链条:
设立生猪产业科技服务站,引导农技推广、动保技术、疫病诊断下沉至乡镇一级;
推动“猪联网”数字化建设,用物联网管理养殖全流程,提升精准饲养、疫病预警能力;
完善生猪产业保险体系,开发“成本保险+疫病保险+价格保险”综合保障机制,为养殖户穿上“安全衣”。
结语:走出量的逻辑,重塑质的格局
湖南“会养猪”,但要“靠猪富”,靠的是全链条的协同、智能与升级。未来的湖南生猪产业,不应再是“卖白条、拼产量”,而要转向“拼品牌、拼价值”,从卖猪肉转为卖产品、卖服务、卖品牌。持续推进生猪全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湖南肉类产品的商品率、外销率不断提高,正在成为一张湖南向全国、向世界递出的亮丽名片。
这是一条从农走向产、从“链”走向“网”的产业进化之路。站在转型的关键节点上,湖南生猪产业要以全链思维重塑增长逻辑,才能真正从“养猪大省”跃升为“猪业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