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港万千总能听见同事们对吴秀斌毫不吝啬的称赞:“要是公司里全是像秀斌姐这样的员工,那可真是再好不过了!”这句质朴的话语,承载着大家对她满满的钦佩与敬重。
吴秀斌谈及过往,眼中满是感慨:“我刚进公司的时候,孩子还在幼儿园呢,如今都成家立业了。时间过得太快,公司早就成了我的家,见证了我们一家人的成长变迁。”
2004年情人节那天,24岁、体重仅80多斤的吴秀斌,紧握着推车手柄,踏入了机器轰鸣的车间。谁也没料到,这个看似柔弱的姑娘,竟会在这儿坚守长达21年之久。回想起入职第一周,她笑着形容那是现实版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推着沉重的手推车运送物料,肩扛着原料艰难地往二楼攀爬,每天从破晓时分一直忙碌到深夜。一天下来,全身酸痛无比,汗水湿透衣衫,但她始终咬牙坚持着。这份执着,让她在喧嚣的机械声中深深扎根,把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毫无保留地倾注在这片土地上。
初到包装岗位时,吴秀斌发现当时包装线上流行的“走动缝包”方式存在效率低、标签易掉落等问题。她每天全神贯注地观察包装流程,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环节。经过反复琢磨与尝试,她开创性地提出了“站立缝包”和“左右联动工作法”。操作时,先熟练折边,紧接着左手稳稳固定袋口,右手迅速同步去取标签,整个动作一气呵成,流畅自然。这一创新举措效果显著,成功解决了标签易掉落的难题,包装时间大幅缩短。在公司机械手单抓的工作模式下,她和搭档一组,每天最多能完成420吨的工作量,平均每人210吨,效率远超从前。
2014年,公司组织团队前往贵阳参加技能比赛。吴秀斌所在团队一路过关斩将,最终斩获第二名的佳绩。回想起这段经历,吴秀斌总会略带遗憾地说:“当时码垛的时候少算了一袋,不然冠军肯定是我们的!”不过,她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反而从这次比赛中吸取教训,在后续工作中更加严谨细致,力求每个环节都做到尽善尽美。
在生产线上,吴秀斌就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永动机”,哪里有紧急任务,哪里就有她忙碌的身影。有一回,公司接到一批紧急订单,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大量产品的包装工作。包装车间里,气氛紧张得如同战场,每个人都在争分夺秒。吴秀斌一马当先,在包装台前飞速操作,同时,她还时刻留意着周围同事的情况,只要有人遇到问题,她立刻上前帮忙。豆大的汗珠从她额头不断滚落,她却浑然不觉,专注的眼神始终紧紧盯着手中的工作。在她的带动下,整个团队士气大振,齐心协力,最终按时完成订单,为公司赢得了客户的高度赞誉。
2011年那个暴雨如注的深夜,吴秀斌的英勇表现成为了公司传颂至今的佳话。凌晨2点,睡梦中的她被窗外的暴雨声惊醒,心里顿时涌起对公司的担忧,她顾不上多想,立刻起身冲向车间。到了车间,她发现排水系统出现故障,雨水眼看就要淹没锅炉房和原料。危急时刻,她毫不犹豫地赤着脚冲进雨中。黑暗中,她一边大声呼喊叫醒熟睡的同事,一边紧急联系丈夫开叉车前来支援。雨水无情地打在她身上,模糊了她的视线,但她全然不顾,有条不紊地组织同事们一起疏通管道。经过几个小时的艰苦奋战,大家终于成功排除了险情。事后有人问她当时害不害怕,吴秀斌坦言:“当时情况太紧急了,根本顾不上害怕,只想着赶紧把问题解决。虽然具体日子记不清了,但和团队并肩作战的那种感觉,我永远都不会忘。”
在公司的21年里,吴秀斌几乎涉足了生产链的每一个环节,从原料投放,到质量把控巡查,她无一不精。她对生产设备的熟悉程度令人惊叹,仅凭设备运转时发出的细微异响,就能精准预判故障所在。凭借这份全链条的丰富经验,她成了兄弟公司眼中的“香饽饽”。先后7次,她奔赴湛江、重庆等地,支援帮扶。每到一处,她都迅速融入新环境,全身心投入工作,凭借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棘手难题。也正因如此,大家都亲切地称呼她为“姐姐”,对她的敬重之情溢于言表。
吴秀斌对公司充满了深厚的感情。在她心中,公司就是温暖的家,良好的待遇、舒适的食宿条件,都让她倍感安心。她十分认同公司注重团结协作的企业文化,在这里,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样相互扶持。每当有人问她为何能在公司坚守这么多年,她总是满脸自豪地说公司各方面都好。
展望未来,吴秀斌希望继续在公司干下去,把自己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员工,为公司的发展添砖加瓦。她对公司没有过多的物质诉求,只期望公司能够持续稳定发展,始终保持这份家一般的温暖。
在吴秀斌的抽屉里,一张张荣誉证书被她精心收藏着,这些证书是她多年来对公司热爱与奉献的最好见证。
21年的坚守,不仅是岁月的沉淀,更是她对工作永不停步的追求与精进。
“把简单做到极致就是绝招”,吴秀斌用日复一日的踏实行动,诠释着这句话的深刻内涵,为公司的发展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也成为了全体员工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