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生猪养殖行业呈现出较为活跃的态势,多家企业相继披露2024年业绩,相关数据引发市场关注,猪企业绩普遍呈现回暖迹象。以行业龙头牧原股份为例,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379.47亿元,同比增长24.43%;净利润达178.8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519.42%,其盈利水平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新希望营业总收入虽同比下降27.27%,但净利润为4.74亿元,同比增长90.05%,成功实现扭亏为盈,经营状况的转变较为显著。中粮家佳康在营收和利润方面亦有表现,尽管营收同比下降5.3%,但仍维持了市场份额。
从整体数据来看,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月26日,已有25家主营业务涉及生猪养殖的A股上市公司发布2024年业绩预告,其中22家业绩预盈。这一系列数据表明,生猪养殖行业正逐步走出低谷,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吸引了众多投资者和行业相关人士的高度关注,业界普遍关注推动这一变化的因素以及行业未来发展走向。
关税冲击,成本承压
在行业发展态势向好之际,国际形势发生重大转变。美国东部时间4月2日,美方宣布“对等关税”政策,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34%的“对等关税”,并于4月9日生效,该消息在全球贸易市场引发强烈震荡。对此,中方迅速采取反制措施,自4月10日12时01分起,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在现行适用关税税率基础上加征34%关税,双方的关税调整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明显影响。
这一关税政策对生猪养殖行业的冲击不容忽视。表面上体现为大豆、高粱等进口成本上升,而在养殖端则引发了“豆粕涨价-饲料成本增加-猪价承压”的连锁反应。豆粕作为生猪养殖的关键饲料原料,其价格波动直接关联养殖成本。2025年3月数据显示,国内豆粕价格涨至3166元/吨,较之前有大幅提升。以一家年出栏10万头生猪的养殖场为例,假设每头猪每天消耗2公斤饲料,饲料中豆粕占比20%,按照之前豆粕价格2500元/吨计算,每月饲料成本为10万头×2公斤×30天×20%×2500元/吨÷1000=300万元;当豆粕价格涨至3166元/吨时,每月饲料成本变为10万头×2公斤×30天×20%×3166元/吨÷1000=379.92万元,每月成本增加近80万元,这给养殖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压力。
在这种成本压力下,养殖利润被严重压缩。自繁自养利润降至51元/头,外购仔猪甚至出现亏损。部分小型养殖企业和养殖户因资金实力薄弱,难以承受高昂成本,不少养殖户被迫抛售仔猪,缩减养殖规模以减少损失。
企业各显神通,降本增效求生存
面对关税冲击带来的成本压力,各大生猪养殖企业积极应对,通过降本增效、减量替代等策略,努力寻求生存与发展空间,湘佳股份、光明肉业和京基智农的做法具有典型性。
湘佳股份:全产业链与智能化双保险
湘佳股份作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业务覆盖种禽繁育、家禽饲养及销售、禽类屠宰加工及销售,以及饲料和生物肥的生产与销售等领域。在生猪养殖方面,其子公司泰淼鲜丰开展养猪业务,并于2022年成功构建生猪全产业链布局,形成“饲料加工-种禽繁育-养殖-屠宰-冷链物流-预制菜”的完整产业链。
全产业链布局使各环节紧密衔接,公司能够有效把控整个生产过程,从源头保障产品质量,降低中间环节成本损耗。在饲料加工环节,公司可根据生猪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精准调配饲料配方,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饲料成本。在冷链物流环节,公司搭建了拥有50多台冷链运输车的运输体系,借助冷链配送北斗系统实现精确定位、定时、精准定速、定温,实时监控运输状态,确保猪肉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品质,减少运输损耗。
智能化技术贯穿湘佳股份的孵化、饲养、物流等环节,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在孵化环节,湘佳禽苗智能孵化中心年孵化雏鸡量达1.2亿羽,从种蛋分拣到孵化、照蛋落盘,全程依托智能化技术,禽苗免疫、苗盘回收清洗、禽苗出库等流程实现高度自动化,大幅提高孵化效率和禽苗质量。在饲养环节,位于湖南省石门县夹山镇汉丰村的150万羽生态智慧蛋鸡养殖基地,工作人员通过电脑显示器下达指令,利用物联网实时监测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环境信息,实现鸡舍自动通风、自动环境参数控制,300万羽肉鸡的饲养工作仅需30人即可完成,人力成本大幅降低。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使湘佳股份的生产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10倍以上,有效抵御成本波动风险,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光明肉业:全产业格局下的精益降本
光明肉业构建了涵盖生猪养殖、屠宰分割、生鲜及肉制品加工销售环节的猪肉类全产业发展格局。生猪养殖板块主要由子公司光明农牧负责,秉持高质量养殖标准,从源头保障猪肉品质。屠宰分销和肉制品加工业务主要由子公司苏食肉品和上海爱森承担,其“苏食”和“爱森”品牌在市场上已树立良好口碑,深受消费者信赖。肉制品深加工产品中的罐头食品主要由子公司上海梅林生产,“梅林B2”品牌的各式肉类罐头成为众多家庭的常用食品。
面对成本压力,光明肉业积极推进降本增效工作。在饲料配方优化方面,公司科研团队深入研究生猪营养需求,结合市场饲料原料价格波动,不断调整饲料配方,在保障生猪营养摄入的前提下降低饲料成本。通过精确计算营养成分比例,选用性价比更高的原料,提高饲料利用效率。公司大力推行精益养殖,从养殖环境优化、养殖流程规范到疫病防控加强,各环节均实施精细化管理。在养殖环境上,定期清洁、消毒猪舍,合理调控猪舍温度、湿度和通风,为生猪营造舒适、健康的生长环境,减少疫病发生,降低医疗成本。在养殖流程上,制定科学养殖计划,合理安排生猪饲养密度、投喂时间和投喂量,提高养殖效率。通过这些举措,光明肉业有效降低养殖成本,提升企业盈利能力。
京基智农:楼房养猪,创新降本典范
京基智农的“楼房养猪”模式在行业内备受关注,其采用“楼房养殖+6750自繁自养一体化”模式,通过技术创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以及产业模式升级,开辟了降低成本的新路径。该模式的显著特点是节省土地,将生猪养殖空间向高层拓展,在有限土地上实现更大产能,尤其适用于土地资源稀缺地区。以广东为例,该地山地多、平地少,养殖土地资源匮乏,京基智农的楼房养猪模式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
在生产效率方面,该模式采用“四周批”全进全出的生产模式,即每四周规律且集中地进行配种、分娩、断奶。全场分娩舍母猪为1个批次,所有小猪在7天内出生,21天断奶;每4周转入、转出销售一次。这种模式有助于提高猪群健康度,降低猪场死淘率,同时提升保育及育肥猪出栏整齐度。在高州的猪场项目中,通过该模式,2022年10月的生产成本约为14.9元/公斤,成本优势显著。
京基智农在数字化养殖管理方面投入大量精力,开发应用8大智能化养殖管理系统,实行批次化高效安全生产。借助数字化技术辅助养殖场批次化管理,保障各养殖阶段顺利切换,并对空栏、转栏数据等异常状态进行预警,提高猪场养殖效率。在饲料投喂上实现高度智能化,可自动称重,将各栋猪舍不同猪只所需饲料按质按量精准输送到各栋猪舍,不仅提高饲料利用率,还保证生猪出栏时体重均衡、均匀度高,相比其他养殖主体,可实现一定销售溢价。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份,公司育肥猪的完全成本已降至13.67元/公斤,成功跻身行业第一梯队。3月30日晚间,京基智农发布2024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公司生猪养殖主业实现营业收入39.01亿元,同比增长38.69%,占比达65.45%;实现净利润5.33亿元,盈利能力显著提升,“楼房养猪”模式成效斐然。
政策东风,产业重塑进行时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生猪养殖作为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迎来重要发展机遇。2025年中央财政持续实施的农业补贴政策,对生猪养殖的支持力度显著增强,为行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在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方面,中央财政继续为能繁母猪、育肥猪等16个大宗农产品提供补贴。在省级财政补贴不低于25%的基础上,区分东部地区、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对养殖业保险分别提供40%、50%的补贴。这一政策极大降低了养殖户因疾病、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风险造成的损失,增强了养殖户的信心。例如,一头能繁母猪价值2000元,按照中西部地区补贴标准,中央财政补贴50%,省级财政补贴25%,养殖户仅需承担25%的保费,即500元,便可为能繁母猪购买保险,一旦母猪出现意外,可获得相应赔偿,有效降低养殖风险。
部分地区出台了针对生猪养殖的专项补贴政策。某县2025年获得中央财政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410万元,主要用于支持生猪生产流通和产业发展。其中,222.75万元用于标准化高架网床环保猪舍建设项目,支持新建标准化高架网床环保猪舍8250平方米,提高生猪养殖场标准化率,预计至少可年新增生猪出栏10200头;60万元用于养殖场出栏商品猪补助项目,每检疫出栏1头商品猪补助15元,有效激发养殖户积极性;77.013万元用于提升非大型生猪示范户产能项目,在2025年1月1日至2025年11月30日期间出栏的商品猪(50公斤以上),每头补助90元,助力非大型生猪示范户扩大养殖规模。
在政策引导下,生猪养殖行业产能结构正发生深刻变化。行业监测数据显示,能繁母猪存栏已连续两个月下降,产能去化进程加快。这一变化意义重大,能繁母猪存栏量下降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内生猪供给量将相应减少,市场供需关系将逐步改善。如同天平,之前供给端过重,随着产能去化,天平正逐渐恢复平衡。当市场供需达到新平衡时,猪价将更加稳定,养殖企业盈利空间将得到保障。
当前生猪养殖板块PB估值处于历史低位,为投资者提供了难得机遇。以牧原股份为例,其当前PB估值较前几年高位明显下降,但公司盈利能力和市场地位未变,且通过持续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在周期底部,部分龙头企业凭借成本控制优势展现出更强抗风险能力。它们在行业低谷中坚守,等待行业复苏。当行业复苏时,这些龙头企业将率先受益,迎来业绩爆发式增长。
内部政策与外部关税的双重变化,正重塑中国生猪产业发展逻辑。政策支持为行业营造稳定发展环境,引导行业向规范化、规模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关税冲击虽带来成本压力,但也促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升自身竞争力。在这一变革时期,生猪养殖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一个更高效、更具韧性的猪肉产业链正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