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养猪产业的格局中,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和国家畜禽种业阵型企业占据着关键地位,肩负着为行业输送优质种猪、推动猪场疫病净化的重任。加大种猪场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凭借卓越的努力与创新,在这两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从行业整体数据来看,2024年,在全国108家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里,有45家至少实现了一项猪病净化,占比超过41%,较上一年提升了9.52个百分点。在这45家实现生猪疫病净化的核心育种场中,猪伪狂犬病净化场占比高达97.78%。而加大集团旗下的养猪事业成绩更为突出,其下属的15家种猪场里,有11家实现了疫病完全净化。这一优异成果充分表明,加大种猪在疫病净化领域已走在行业前列。
在市场表现上,加大种猪的实力同样不容小觑。2023年和2024年,加大种猪连续两年销量突破20多万头,其中90%为蓝耳双阴种猪。每一头加大双阴种猪进入市场,都为我国养猪事业的疫病净化工作注入了新的动力。
疫病,尤其是蓝耳病,一直是制约养猪业发展的拦路虎。蓝耳病毒极具破坏力,它会破坏猪群的免疫系统,进而引发一系列严重问题。母猪感染后,繁殖障碍问题凸显,流产率超过20%;仔猪死亡率大幅升高,保育期损失可达30%,同时还容易诱发副猪嗜血杆菌等继发感染。据估算,我国每年因蓝耳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00亿元,间接损失更是难以统计。更为关键的是,蓝耳病毒的存在掩盖了猪群的真实遗传潜力。一旦成功净化蓝耳病,母猪的PSY(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可提升2.3头,育肥猪日增重提高8%-12%,全程料肉比降低0.15。由此可见,净化蓝耳病对于养猪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面对蓝耳病的挑战,加大种猪场制定了净化~维持~提升三步走战略。
2020-2024年:加大种猪场致力于完成全场种群蓝耳双阴化,建立封闭式净化体系,从源头上切断蓝耳病毒的传播。
2025-2027年:计划构建区域联防联控网络,推动片区蓝耳净化示范区建设,实现区域内的协同防控。
2028-2030年:目标是形成可复制的蓝耳净化技术标准,辐射全国30%以上的种猪场。
为行业提供可借鉴的经验。这一战略规划清晰明确,为加大种猪场的蓝耳净化工作指明了方向。
在技术创新方面,加大种猪场构建了独特的蓝耳净化加大模式。
在生物安全体系立体化升级上
采用生产区—缓冲区—生活区三级物理隔离模式,有效阻断气溶胶传播路径。对人员实行集中住宿+闭环管理,员工进出需经过3次消毒(消毒+洗澡,实行单向流通),工具坚持一猪一用原则;引种车辆采用全封闭空调车。这些措施从空间、人员、运输等多个维度全方位提升了生物安全水平,极大地降低了病毒传播风险。
基因技术的应用
基因技术的应用是加大模式的一大亮点。加大种猪场与多家农业类大学联合开展科研攻关,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培育出抗蓝耳种猪新品系,且繁殖性能与常规种猪相当。目前,已完成3个世代选育,核心群存栏抗蓝耳种猪超过5000头。这一成果不仅为加大种猪场的蓝耳净化工作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也为整个养猪行业在基因技术应用方面开辟了新路径。
精准监测与动态管理
精准监测与动态管理是加大模式的重要环节。加大种猪场引入数字PCR技术,能够精准量化病毒载量(检测下限低至10拷贝/μL);建立抗体水平+病毒载量+临床症状三维评估体系,可提前72小时预警潜在风险;对于持续3次检测阳性的种猪,果断实施安乐死+无害化处理,确保种群的纯净度。通过这些手段,加大种猪场能够及时发现疫病风险,并迅速采取有效防控措施。
一系列努力让加大种猪场的蓝耳净化工作成效显著。
●在核心数据上,核心群种猪蓝耳双阴率连续24个月保持100%;
●生产性能大幅提升,PSY从24.5头提升至28.3头,仔猪成活率从92%提升至96.5%;
●经济效益显著增长,种猪销售单价较普通种猪溢价30%,年新增利润超过5000万元。
展望未来
加大种猪场在蓝耳净化领域有着清晰的技术迭代规划。计划开发基于图像识别的猪群行为监测系统,借助AI辅助诊断,通过分析猪群的异常行为预判疫病风险。
在产业生态重构方面,加大种猪场积极推动建立蓝耳净化种猪认证制度,形成差异化市场定价机制;净化后的种猪可减少40%的抗生素使用量,助力无抗养殖目标的实现;搭建种猪健康云平台,实现从育种到出栏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为养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加大种猪场作为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和国家畜禽种业阵型企业,在蓝耳净化工作上成绩卓著。其成功经验表明,通过科技创新、体系重构与生态协同,中国养猪业能够突破疫病困境。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借鉴加大种猪场的经验,投身蓝耳净化工作,中国生猪种业有望在全球竞争中实现弯道超车,为保障国家食品安全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支撑,引领养猪业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