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15公斤仔猪售价已经超过700元!”河南的猪中介刘大哥向笔者透露,近期仔猪市场的火爆程度远超预期,部分区域15公斤仔猪供不应求,7公斤仔猪也长时间维持在500元高位,怀孕母猪同样成为市场争抢的对象。
然而,与仔猪市场的火爆形成对比的,是肉猪价格的持续低迷。数据显示,全国生猪均价已在“7元区间”横盘近两个月,与仔猪价格走势形成强烈对比。这一反常现象背后,究竟是何原因?
疫病冲击产能,优质种猪成“硬通货”
“今年年初,仔猪腹泻问题尤其严重,给北方地区的生猪产能造成了一定影响。”山东某疫苗公司产品总监陈生向笔者介绍,自去年12月起,湖南、湖北、江西等地蓝耳病、猪流行性腹泻(PED)高发,疫情严重程度或为近三年之最。
后备猪大量到场时,因缺乏有效驯化,感染PED风险大幅增加,进一步加剧了仔猪供应的紧张局面。不少行业人士纷纷表示担忧,下半年极有可能迎来新一轮疫病爆发潮。
当疫病高发期与仔猪补栏热同时出现,“补栏与损失同步发生”,使得仔猪的实际供应量远低于预期。有养殖户直言:“现在抢到仔猪,就等于抢到了下半年的利润。”在这种形势下,优质双阴种猪成为行业内的稀缺资源。
养殖群体分化,市场需求激增
当下,大型企业纷纷布局仔猪业务,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跃度。
从上市猪企的行动来看,2025年牧原股份仔猪销量同比激增近17倍,占其总销量近两成。对于2025年出栏计划,牧原股份甚至单独列出仔猪计划,预计出栏商品猪7200万-7800万头,仔猪800万-1200万头。
同时,温氏、双胞胎、傲农、正邦等大型企业也在仔猪销售上加大布局,大型企业的一系列举措,为市场提供了更多的仔猪供应选择,吸引了大量放养公司、中小型养殖场参与补栏。在疫情风险比较高的情况下,育肥所面临的风险更为可控,同时做育肥资金周转速度更快,见效也更快。
产业格局重塑,饲料企业“抢客户”
此外,传统散养户的退出,加速了行业的格局洗牌。为应对客户结构的变化,饲料企业开始通过代养模式争夺客源。
有行业人士告诉笔者,由于自繁自养模式的减少,饲料企业母猪料的销量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市场需求更多集中在中大猪料上,然而,中大猪料市场在账期、利润以及差异化等方面难以区分,这使得许多从事中大猪料业务的公司不得不开始涉足放养业务,通过为养殖户提供仔猪、饲料及技术支持,既消化了中大猪饲料,也大幅增加了仔猪需求。
为了吸引客户,饲料场普遍采取放利策略,不仅向代养户提供丰厚的保证金,还承诺保底收购价。这种“类金融”操作进一步刺激了仔猪需求,江西某代养户坦言“饲料公司包销,我们只管抢猪苗。”
综上所述,仔猪和肉猪市场呈现出的冰火两重天局面,是疫病冲击、市场供需结构变化以及产业格局重塑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特殊”的盈利模式,在多方主体的推动下,已经发展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新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