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牧原超越双汇成为全国屠宰量第一之后,2024年继续稳居第一。反观双汇,似乎很难重回屠宰第一的宝座。
一、屠宰量对比:牧原稳居榜首,双汇份额持续收缩
屠宰量数据更新
牧原股份:2024年屠宰量1252.44万头,产能利用率提升至43%(2023年为46%),虽总量较2023年略有下降,但仍稳居行业第一。
双汇发展:未直接披露2024年屠宰量,但万洲国际财报显示其中国区屠宰量同比下降19.4%,2024屠宰量预计在1067万头。
产能布局差异
牧原2024年末投产屠宰产能维持2900万头/年,计划2025年利用率提升至60%以上。
据数据显示,双汇屠宰产能2505万头/年,但受行业竞争加剧及猪源分流影响,实际产能释放受限,2024年产能利用率在40%
二、盈利能力对比:牧原亏损收窄,双汇利润承压
屠宰业务利润表现
双汇:2024年屠宰业务毛利率微降至约5%,肉制品业务仍为核心利润来源(毛利率31.66%),但整体营收连降4年,净利润同比下滑1.26%。
牧原:2024年屠宰头均亏损从2023年的70元降至50元,12月首次实现单月盈利,全年亏损收窄至约6.3亿元(按1252万头计算)。
战略定位分化
双汇:加速进口肉类业务布局(2024年交易额目标68亿元),并通过高性价比肉制品(如减盐火腿肠)应对消费疲软。
牧原:聚焦B端市场拓展,暂未涉足深加工,但计划通过智能化降本(2025年养殖成本目标12元/公斤)强化屠宰端成本优势。
三、行业竞争格局:集中度提升与产能过剩并存
政策驱动整合
农业农村部《三年行动方案》持续推进,2024年规模以上定点屠宰企业占比超50%,牧原、双汇等头部企业加速吞并中小屠企。
牧原通过区域化布局(如东北、河南)减少调运损耗,双汇则依托冻肉储备平滑周期波动。
产能过剩加剧
2024年全国屠宰产能利用率仍低于50%,牧原、神农、扬翔、温氏等新进入者加剧行业“量增利减”困境。
双汇生鲜猪产品库存同比增76.56%,冻品减值风险隐现。
四、未来竞争焦点:效率升级与全链协同
牧原的关键突破
成本控制:2024年养殖成本降至13元/公斤,目标2025年达12元/公斤,屠宰端计划实现头均盈利103元。
智能化赋能:AI养猪技术提升人效(育肥员工人均出栏3000头),屠宰产能利用率目标60%以上。
双汇的防御策略
产品创新:发力高端低温肉制品(如爆浆芝士肠)及预制菜,2024年生鲜禽产品销量逆势增长27.47%。
产业链协同:强化冻肉储备与进口业务(占营收51.71%),抵御养殖企业上游冲击。
总结与展望
2024年,牧原凭借养殖-屠宰一体化优势巩固规模地位,但盈利转化仍依赖成本控制;双汇则面临“量利双杀”,需通过高毛利产品与进口布局守住利润防线。行业未来将呈现三大趋势:
效率竞争白热化:智能化与产能利用率成胜负手;
政策红利消退:屠宰集中度提升与产能过剩矛盾长期存在;
消费端重构:预制菜、健康肉制品或成新增长极,双汇先发优势明显,牧原亟待补足深加工短板。
两大巨头的较量,本质是“规模驱动”与“全链韧性”的模式对决,2025年成本与创新能力的比拼将更具决定性。